艺管者供给的教育转向
1.由相关人员兼、转或改而来
作为职业出现的时候艺管者往往都由艺术家兼职,这种人才供给可谓是传统的经验化渠道,西方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国内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是这种模式。传统的艺术管理人才一般直接来源于艺术实践之中,既有属于“艺而优则仕”的领导型管理者,也有属于很难在专业上发展下去转而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服务型管理者;另外还有一个来源就是间接从其他部门、行业转化过来的交叉跨界型的行政性管理者,多在政府文化部门或艺术团体从事工作。
2.更加依靠专业化的人才
市场的需求或行政的指认,使艺而优则仕、艺而平则管成为传统的艺管者的主要供给方式。传统类型的艺管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对于艺术专业很精通,也很有热情。但很多从业人员往往凭借师傅传授或个人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经营管理,没有经受过市场竞争的磨炼,一般来说缺乏经济和管理知识,市场意识以及营销能力欠缺,以致削弱了文化艺术机构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艺文的发展,更多的专业管理人才成为紧俏资源,传统的人才供给方式从规模和结构上都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以适应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诉求。这样传统经验型人才供给就开始向现代专业化转向。学校教育的人才供给不仅解决知识结构问题,也解决规模数量问题。这里所谈的艺术管理教育首先指艺术院校所举办的冠名艺术管理的专业教育,其次也包括那些非艺术院校举办的相关专业,比如艺术市场、文化产业管理等,但其核心必须是围绕艺术机构管理知识而展开的教育。
在现代社会,学校是人才供给的主要渠道。除了专业院系,教育供给的渠道还包括类似于综合性大学依托自身学术资源面向社会举办的艺术品投资与管理、演艺运营与管理等高级研修班或者艺术管理夏季学院,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实施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尽管这类渠道“名大于实”,但毕竟也算一个补充渠道。
艺管者经历了从传统的经验化供给到现代专业化供给的转变。就国内而言,适应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艺管者的供给也呈现了诸多新的特点,经验化的供给渠道今后将长期存在,专业化的教育亦将逐步规范而成为人才供给的主体。也就是说教育供给的转向不是替代,而是共存互补,传统的教育供给方式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3.专业教育的局限性
艺术组织的变化以及工作的特殊,正在模糊艺术领域中管理者和非管理者之间的界限。艺术管理本身的职能也在弱化或者说更加隐性、潜化和富于变化。专业教育在解决人才供给的规模化、标准化之外依然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在2011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是文化产业管理而不是艺术管理进入教育部专业目录,其他相关“专业”也没有获取专业代码,于是一些新成立本科院校纷纷申报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但实际上还是按照艺术管理的方式开展教学。[16]关于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以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文章已有不少,但大多为谈认识、谈意义的空泛之作,不仅没有搞懂大学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区别,而且没有弄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差异,更是没有明白个人成长与团队合作的分野,或者说在概念上混淆了这些内容。以至于这类新办专业的教育实践依然在不断摸索之中,或者说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6] 全国2011、2012、2013年新增本科专业名单在教育部网站中均可查寻。
比如说,本科阶段能不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就是一个问题。由于受无序的双休日、节假日的严重干扰,大学四年本科可供学生完整持续学习的时间并不多。但却要求学生学习“文化”、学习“产业”、学习“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本身就是人文社会科学中体系庞杂的基本范畴,最后还要在学生身上有机地生成一个所谓的“文化产业管理”知识体系来,谈何容易?尽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办学多年,我们看到的却是它在不停地下沉——沉到艺术品市场、演出市场、影视市场,也就是下沉到艺术管理的范畴里面去了;或者是不断地转向——转到文化旅游、文化传媒、文化投资等领域。那下沉或转向之后的文化产业管理还有自身存在的必要吗?实际上把文化产业作为研究生的学术方向倒是恰当的,而本科只能是艺术管理的地盘了。
又如,即使艺术管理作为合法性专业,那也不是包打天下的万能教育。学校本科专业只是“粗毛坯”教育,提供人才走向社会的一种可能性。尤其对于学、术合一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学校教育不是人才成长的全部。真正的人才成长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当然其中也不乏佼佼者,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擅长商业运作、市场开发的经营管理人才主动从艺术之外的部门或行业转过来,很快成为了艺术企业的“CEO”。要知道,将帅之才往往是不受专业限制的,世界还没有专门培养将帅之才的学校。
再如,社会针对艺术管理的职业培训多了起来。现在不仅在校的学生热衷于各类社会培训,而且还有不少非艺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经过社会培训就可以入职了,而且干得还不错,况且这些还都不是个别的现象。因此说,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产生冲击与影响的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