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与管理的范畴确认

一、对艺术与管理的范畴确认

对学科的架构首先需要对所涉及的基础性词语进行范畴的确认。在概念上,艺术管理不是艺术和管理的简单相加,但是要把握艺术管理的内涵必须首先要分别了解艺术是什么、管理是什么,进而才能有效地达到对“艺术管理”这一术语准确的定义。

1.本书对艺术的范畴确认

艺术无处不在,穿着的打扮、家居的装饰、民俗的风情、街区的休闲无不透漏出艺术的气息,而音乐厅的演出、美术馆的展览、电影院的剧目更是艺术面向观众的直接呈现。“艺术”一词承载着丰富的价值和想象。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动漫、广告,这些都是艺术。但艺术是什么?要想说清楚这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艺术的起源与词源

起源是事物从哪里来,而词源则是这个语词被使用的最初,两者分别是人们对主、客观的认识,分析起源与词源有助于了解艺术的由来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一般来说,先有起源后有词源。“在找到合适的称呼它的词之前,人们就可能已使用这一概念了”[1]

因为艺术起源事态“直接就是艺术本质、规律和价值等一系列核心议题释疑的重要组成部分”[2],所以不管是艺术学还是人类学、心理学都把对艺术起源的研究作为学理优先性的首选议题。尤其在艺术学的范畴里相继提出“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审美说”“模仿说”“表现说”等一系列观点,而“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最为基本或最为突出。当然这些观点无论多么深刻、多么系统也只是一种无法证明的假定性推断,作为一种认识艺术本质的有效视角和途径,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及价值,但是却不存在任何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艺术存在性还原的结论。因此我们必须知道,不同的艺术起源学说只是从艺术的某一存在特征出发,在各自不同的参照系里所进行的并非全称覆盖性推断的知识操控方案。

[1] [英]弗雷德·英格利斯:《文化》,韩启群、张鲁宁、樊淑英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页。

[2] 王列生:《文艺人类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在中文里,艺通“藝”,其原始义或者说本义是“种植”的意思,其后来的引申义则是“才能”“技巧”。术通“術”,意思是城市中的道路,引申为技术。“艺”来于且高于“术”。“艺”与“术”合起来,当是指种植、劳作的方法、技艺的意思。较早见于《后汉书》,“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订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并注解“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这里似乎已经有了对“艺”与“术”的高下之分。也许昭示着艺术从原先体力劳动的技艺向脑力劳动和精神劳动逐渐转移的趋势。古代常以“丹青”“绘事”来泛指绘画艺术,因为绘画常用朱红、青色等颜料,故称画为“丹青”,也泛指艺术,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而“绘事”又意为绘画或图画,刘勰(约465—520)《文心雕龙·定势》:“是以绘事图色,文辞尽情。”“美术”这个专门名词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五四”前后开始普遍应用美术这一名词时,也具有相当于整个艺术的涵义。蔡元培先生(1868-1940,浙江绍兴人)首创美育,在运用“美术”一词时不仅指视觉艺术也包括诗歌和音乐。鲁迅先生(1881—1936,浙江绍兴人)在1913年解释“美术”一词时写道:“美术为词……译自英之爱忒。爱忒云者,原出希腊,其意为艺。”随后不久,另以“艺术”一词翻译为“爱忒”,“美术”一词便成为专指绘画等视觉艺术的名称了。其后,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分离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社会,表现人类情感的人文学科,包罗美术、书法、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等门类,也包括服饰、园林等很大的范围。而“美术”则专门用来指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建筑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总之,在汉语中有“艺术”与“美术”两个词,二者的含义不同,指称的范围有别。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也指代任何形式的书本学问,比如语法、逻辑、巫术、占星术。西方人将这些学问都笼统地指称为技巧。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也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5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中世纪艺术总体上属于宗教范畴。艺术的概念包含在经院哲学知识体系中,作为宗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形式,这种艺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并不具备我们今天所赋予它的意义。音乐在中世纪是被列入艺术范畴的,因为它与其他科学性的学科一样,被认为是一种和谐的理论,而不是作曲、演唱、演奏的实践。在当时,诗被认为是一种哲学和语言,而不是技艺,绘画与雕刻也一般不被视作自由的艺术,因为它们需要体力上的制作。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艺术”等同起来,但文艺复兴实际上并没有提出一个艺术系统,也没有建立一个综合的美学理论。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逐步确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与此同时,欧洲各国官方艺术学院体系的逐渐建立,为现代艺术概念体系的最后确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使“美的艺术”一词有了法定的地位。此后,人们从fine art这个词组中去掉了表示性质的形容词fine,并以单数形式替代表示总体的复数形式,从而简化为“art”这个词。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他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

总之,在中文里有“艺术”与“美术”两个词,两者含义不同,指称的范围有别;而在英语中仅有“art”一个词,既可泛指一切艺术门类,也可专指单一的门类美术,甚至美术中的绘画这个方面。不管中西,究其词源演变大致可以归纳出艺术最早的含义共识:所谓的艺术基本上都与人的生产与生活的才能和技巧相关,所有的艺术都逐步由技能型的劳动向精神性的创作转向。

(2)艺术的语义变迁

艺术由其物理的或社会的语境界定,不同时代和文化中的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不同,而人们今天使用的艺术语义是在18世纪欧洲确立起来的,逐步向全球蔓延而成为公共性概念。

英国艺术史学家恩斯特·贡布里希(E.H.Gombrich,1909—2001)提醒,“我们要牢牢记住,用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3],在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学术视角下呈现不同的特质与指涉。思想史中对艺术语义的辨析可谓历久不衰。长期存在的一种以哲学、美学即形而上的方式来揭示这些经典的艺术概念,这些概念以柏拉图“美的理念”、亚里士多德“模仿自然”和“审美经验”作为永恒的标准来思考艺术,认为这些本质性的标准对一切历史、一切社会上的艺术都是普遍有效的。19世纪形而上艺术概念受到了具有现代性方式的挑战,艺术语义转向社会学、人类学的思维方式,从而为艺术思考开启了一种新的认识途径,英国社会学学者奥斯汀·哈灵顿(Austin Harrington)将此称之为“社会学的艺术概念”,按照作者的理解,“社会学的艺术概念”是个庞杂的学术体系,在18、19世纪对艺术的思考还是松散的或者是互不相干的,到了20世纪初期,出现了讨论一种体制化的艺术社会学研究体系,并且形成了理解艺术的方法论派别,比如人文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分析哲学中的艺术体制理论等。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是语言形式,艺术是人类的创造性实践,诸多关于艺术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至今日,学术界对艺术语义的认识还是处于不断承继和变异的混杂之中。但是艺术语义的变迁并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性的替换,而是相互丰富性的补充。“在任何终极的意义上,形而上的概念并不比社会学的概念低劣。它们仅仅是不同的概念,来自思想上不同的历史空间。”[4]恰是当代艺术体制的经验社会学不仅建立在“对艺术市场、艺术职业机构、艺术管理、专业艺术网络和艺术消费模式的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的基础之上”[5],而且又为艺术管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学术疆域。

[3] [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4] [英]奥斯汀·哈灵顿:《艺术与社会理论》,周计武、周雪骋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2页。

[5] [英]奥斯汀·哈灵顿:《艺术与社会理论》,周计武、周雪骋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8页。

艺术的语义变迁在哲学、美学以及社会学、人类学的语境下是特别错综复杂的过程,而20世纪的许多美学都“沉迷于界定艺术问题”。尽管在语言哲学奠基人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影响下出现了短暂的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思潮,但也很快遭到了质疑,虽然至今尚未发展出一种让人满意、信服的艺术定义。艺术作为讨论的核心概念既不可能是普遍性的定义,也不能陷入不可知论,这是确定无疑的。实际上,用抽象词汇定义“艺术”很难行得通,因为“艺术是什么”(即使是广义的)是由社会界定的,虽然我们可能不能正式地、抽象地界定艺术,但在大多数艺术形式之间,的确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特征,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把握。

(3)本书艺术范畴的确认

和其他复杂的概念一样,艺术的定义不是唯一的,甚至都不是本身所固有的,在很多情况下艺术这一概念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定义和范围。因此本书对艺术的范畴进行确认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在本书中艺术可以是单数的也可是复数的。在以单数的形式谈论艺术时,很难假定一种单一的、单数的艺术概念存在,一个统一的、单数的艺术概念是很难界定的,属于形而上范畴。很多人在很多场合喜欢用复数的“艺术”(arts),而不用单数的“艺术”(art)形式。很明显,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构成了这种概念。视觉艺术有书法、绘画、雕塑、摄影和建筑;表演艺术有音乐、戏剧和舞蹈;文学艺术有诗歌、散文和评论;综合艺术有歌剧和电影。这里只是列举了历史地位最为确定的几种形式。今天还兴起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如媒体艺术、数码艺术。所有形式都产生了自己整套的美学问题,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专门的批评与理论体系。在本书中艺术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艺术首先是名词,指艺术作品,即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其次是形容词,指艺术现象及艺术实践,或者说艺术的内涵与属性。当我们说艺术可以被界定,我们这是在讨论艺术作品,当我们说艺术因向“变革、拓展和新奇的可能性开放”而无法定义时,我们指的是艺术实践。

在具体类别上,本书所指的艺术大致包括美术类(如绘画、书法、雕塑、设计)、音乐类(如声乐、器乐、歌剧、戏剧、音乐剧)、表演类(如舞蹈、影视)与综合类(如民俗艺术、社区艺术、节庆艺术),以及关于这些主要艺术形式的呈现、表演、执行与展示,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展览、演出、拍卖、收藏、唱片、传媒等行业。而电影、广播等虽然商业化强烈且与群众生活密切,但是只是偶有涉及而已,不作展开性探讨。

2.本书对管理的范畴确认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自从人类开始结成群伴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每一个项目、每一场活动都需要计划、协调;每一类组织、每一家机构都需要对其事务、资源、人员进行安排、统筹。

(1)管理的构成、本质与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管理”一词可以而且经常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不仅可以指一种行为,而且也可以指一类工作,还可以指一项职业,又可以指一门学问,管理具体的涵义则取决于使用者的语境及意图。就一般性的理解来说,“管理”就是为了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协调与监督他人的工作而从事的活动。比较不同的管理学者对管理的定义,可以形成对管理特征的整体认识。

① 管理是由人来实施的活动。管理的主体是人,也称之为管理者,管理就是告诉别人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他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而达到组织目标,他的工作不是取得个人成就,而是帮助他人完成任务。管理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由人来推进的。

② 管理的对象是人而非物。我们常说管理是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协调和优化,这是不准确的,管理主要是针对人而开展的工作,在组织系统中资源要素是由人派生的。所要协调和监督的人可能是几个单独的个人,也可能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团队。

③ 管理的根本在于创造盈余。创造盈余包括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效率通常指的是“正确地做事”,效果指的是“做正确的事”,前者表明使用最少的资源,后者表明有助于达成目标。

④ 管理作为活动系统通常存在于组织之中,存在于组织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但是所需要的管理技能因组织层次、部门的不同而异。

⑤ 优化或协调是管理的核心与本质,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环境,以期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有些权威人士认为协调是管理人员的一种单独职能。但是,把协调看做是管理的核心似乎更确切一些,因为通过协调员工个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群体目标。每一项管理职能都是为了促进协调。

(2)管理的职能、角色和技能

其一是管理职能。20世纪早期法国工业家、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一般管理理论奠基人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1841—1925)第一次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在从事5种管理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管理教科书首次使用了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职能作为框架,后来又发展出了其他更详细的描述,但是大多数人比较普遍采用计划、组织、人员、领导和控制5种职能或与此类似的架构体系。管理人员的职能划分提供了集成管理知识的一个有益的框架。新理念、研究成果或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按计划、组织、人员、领导和控制分类归纳到这个框架中。

其二是管理角色。美国管理思想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20世纪70年代以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不同但又高度相关的角色来恰当地描述管理者在做什么。不同的管理角色对应不同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方式,明茨伯格划分的10种管理行为对应的管理角色可以组合为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3类模式。明茨伯格的角色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于它比较明晰、具体地描述了管理者做什么。大量的后续研究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管理层次上检验了明茨伯格角色分类的有效性。

其三是管理技能。美国管理学学者罗伯特·卡次(Robert L.Katz)研究发现管理者需要3种基本的技能或素质:技术性(technical)技能、人际性(human)技能和概念性(conceptual)技能。这些技能和管理层次构成了内在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不同的管理层次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是不同的,基层管理更需要技术技能,而高层管理则尤其需要概念技能。工作的变化也意味着管理者还必须发展新的技能。毫无疑问,将技能作为描述管理者的工作是恰当的,也将继续下去。

我们平时学习、研究管理学,更多关注的往往是管理职能这一块,而忽略了其他描述管理工作的方式。这恰是我们当下管理教育以及艺术教育中间的真实场景,习惯性地灌输/接受单一甚至是唯一的概念、观点,而缺乏多元乃至截然相反的视角。但是,管理学经典作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所开发出的职能、角色和技能等 3种来描述“管理者做什么”的分析框架都是有益的,也是相互补充的。

(3)管理思想的演进和管理分析方法

管理的实践及其经验古已有之,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愈加精进。但是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管理思想则是在20世纪初期才迈出关键性的步伐,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管理理论。之所以产生管理理论不仅在于早期管理案例和经验的孵化,而且更在于工业革命的催生。发端于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生产为主的现代工厂普遍建立起来,大规模工作人员以及生产资料的配置与协调问题,工厂的成本、效率与效益问题越来越多地从经验层面上升为理论层面。1776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发表《国富论》,提出劳动分工/工作专业化创造经济效益的经典理论,从而成为催促管理理论生成的奠基性学说。而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原理》则被确定为管理学诞生的标志。泰罗在工厂里花了20多年的时间进行改进生产效率的实验,倾注了全部热情来追求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工作的“最佳方式”。泰罗因此成为全球公认的“科学管理之父”,从而揭开了管理学从古典管理到行为理论、管理科学理论、权变理论以及系统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演变过程。

管理的各种不同分析方法、大量的研究以及各种不同的观点交织在一起,被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对当时管理科学和理论学派归纳了11种类别,认为发展趋势将会形成一种统一而适用的理论框架。这虽然是一种不切合时代发展的幻象,但也确实说明管理理论还在继续演变和发展中。直至目前,管理学界依然呈现庞大又略显混杂的丛林特点。这些理论都是关于同样的研究对象,区别在于研究者的背景、视角的分野。可以说每一种管理学说都是理论的价值所在,也都会对我们理解管理作出有益的贡献,但是每一种学说都有它的局限性。

经典化的管理思想、学说主要产生于西方,而西方的管理理论又首先来自于管理工作者之手,在过去四五十年中,学术界才涌现了大量理论著作。遗憾的是,中国人在现代管理学原创性研究方面直到今天成果寥寥。并非管理学这一领域,诸多学科领域的核心概念、逻辑体系以及研究方法,国内多为对国外的借鉴与搬用。这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并切实加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