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

在整体框架上本书遵循从“宏观—中观—微观”的结构主线,按照学科自身内在逻辑以及艺术管理的核心议题来安排写作章节。

第一章,属于学科论范畴。知识只有进入学科范畴才能更加有效地予以探讨。艺术管理的学科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学科化也就是学术范式的构建。简要勾勒关于艺术和管理的各种思想,在此基础上,辨析艺术管理的由来、词源,以及现有的定义,继而对艺术管理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界定。这章的内容构成本书的讨论基础,铺垫了全书的基本要点。提出基础性的架构,在后续各章中则针对这些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和阐述。

第二章,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层面讨论了艺术管理的宏观语境议题,在有的著作中把这个议题归纳为艺术管理与社会的关系。本书探讨的重点在于文化政策、文化产业、文化资源等3个方面。艺术管理与政府、市场以及文化自身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显得越来越复杂多变,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动都会牵动和改变艺术机构所从事的工作,影响着艺术组织实现其目标的途径,尤其是涉及艺术机构的资金问题。

第三章,着重分析艺术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职能在艺术领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或者说基本的过程是什么,本章从管理的职能与艺术事务议题相结合之处界定了5个方面:艺术创意与策划,艺术创作与生产,艺术传播与营销,艺术筹资与募款,艺术评价与反馈,并对其中3类核心职能进行了具体阐述。需要说明的是,其一,这些领域是从横向上来划分的,是一个大致的过程;其二,这些领域并不是完全并列、平行的,而是有所交叉或混杂;其三,这样的划分只是学习与研究的需要。

第四章,艺术组织及其运营。管理是组织的工具,离开了组织,管理也就无法谈起。艺术组织及其运营是本书所认定的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这个新兴学科的逻辑起点,一切艺术管理议题由此生发与演进。艺术组织尤其是非营利艺术组织有其特殊性和独特的社会使命,必须借镜西法、激活本土,使其在促进艺术繁茂上发挥作用。

第五章,艺术项目及其运作。这是艺术管理学微观层面的议题,关涉艺术项目的创意与策划、制作与执行,艺术管理学本身就是实践性的学科,不可忽视对操作性技术的探讨,而这种探讨构成了艺术管理技术理论框架。

第六章,艺术市场及其经营。这部分内容在其他章节有所涉及,但是由于目前是实践和学术的重点,所以又单辟一章进行具体阐述,以解释艺术市场构成要素、供需关系、价格等微观议题与艺术市场的培育、建设、开发和管控等宏观议题。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章诸多内容参考、改编、借用了国内外艺术市场研究领域的成果。一者因为这些内容对于构建完整的艺术管理学框架不可或缺,二者因为本人对这一领域尚无深入的阅读与思考。

第七章,艺术管理者。人是管理的主体,艺术管理是由人来展开的。从艺术管理者的由来与界定推导出其职责与使命,以及艺术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与艺术管理者的培养模式等内容。人是实现自我的主体,艺术是标识自我的载体,艺术管理者是一群怀揣梦想的人,用公益化的机制运作市场化的艺术项目,从非营利做起,从社区做起,从小微做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艺管者的梦想必定能够一点一点地长大、实现。

在写作中,对于引用的重要人名第一次出现时,一般情况下给予必要的注解,注解内容包括身份、国别/地区、生卒等,第二次及以后出现则不再注解。在引用现今作者观点时,一般在姓名后加注作者所在地区及发文时间。当艺术管理与学科、专业、课程、活动、组织等字词合用,若在某章、某段多次出现时,则使用简称,如艺术管理者简称为艺管者。另外,把艺术管理学相关文献索引作为附录放在本书的后面很有必要。并不能由于现在网络资讯的便捷,而忽视文献索引的重要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某一领域的知识是可以穷尽的,这也是艺术管理者治学的前提与基础。其中也涉及学术规范问题。原想把所有关于艺术管理的著作一网打尽,可是真正做起来才感到力不从心。无奈挂一漏万,惟有留待时日,再行补充。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此书根据本人多年教学讲义整理、编订而成,每年的讲义都根据教学需要不断添加、充实新的观点和材料,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一部分注释、引用当时没有及时标明出处,而现在又是无从查找出处,实属无奈和遗憾,只有在此恳请原作者谅解。当然,由于本人才学疏浅,所积累的资料、所调研的数据都不够充分,书中难免存在诸多缺点、不足乃至谬误,这是要以万分的诚意来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