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式构造路径

一、模式构造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系统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所选取的用来作为指导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所运用的教学组织及方法等方面。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创建的过程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过程。

从专业创建的那一天起,从教者始终在探讨并实践“艺术管理人才到底应该怎么培养?艺术管理课程到底怎么设置?艺术管理教学到底怎么开展?”。尽管艺术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形态已然成型,人才培养模式也算稳定与系统,但是依然缺乏针对性,不是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而是千校一面、趋同办学,脱离实际空心化办学。究其缘由在于办学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缺失,而根本在于中国整个教育环境、背景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大家都在按照政府的文件办学,先是没人愿意后是没人能够在权力和资本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从研究现状来说,这些年艺术管理人才培养议题的专业论文数量众多,主要涉及招生方式、毕业去向、课程配置以及教学组织,但往往笼而统之,几乎没有涉及教育学理论的运用或借鉴,也少有基于事实和数据的分析。比如大家津津乐道的艺术管理专业是艺术学与管理学交叉的应用性学科,到底是怎样的交叉以及这种交叉如何贯彻在实际的教学环节,皆是语焉不详。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新建专业的阶段性进行分析,必须运用教育学的原理进行论证,必须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学校的具体资源和优势进行考量,必须置于整个国家的教育大环境下加以考察,原则上把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办学资源等要素综合起来考虑。具体而言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可从下述路径入手。

1.区分专业设置边界与专业办学特色

专业设置边界是一个专业与另一个专业的界限,是这个专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专业办学特色是专业在院校之间的办学标识,是这个专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专业初创期强调边界,专业成熟期注重特色。

艺术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管理领域,提炼艺术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本科专业”所需要的最原点的要求和最一般的品质,同时兼顾不同的学科依托,生发不同的专业方向。换言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必须把一般性的专业品质与具体化的教学特质充分地结合起来,而不是顾此失彼。作为规范性的专业建制,艺术管理必须具有自身特定的最规律性的特征、最本质化的规格和最一般性的要求,并在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中得以体现,进而确定“艺管”和“非艺管”的边界。这是不容讨论的底线原则,否则专业创建无从谈起。这个一般性表现何在?艺术管理是对艺术机构及其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管制,是对艺术与社会外部因素互动关系的统筹与掌控;其理论蕴含于丰富的艺术管理经验、策略、技巧中。艺术管理教育在艺术机构经验基础之上而产生,艺术机构/组织及其活动构成了艺术管理学科专门的研究对象。艺术创意与策划、艺术生产与制作、艺术推广与营销、艺术筹资与募款、艺术评价与反馈等环节恰是艺术管理的核心议题。超越具体的艺术门类从而构建起作为这个专业人才所共有的基本、核心的知识体系,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生源招录标准等方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至于每所学校具体的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则必须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教育等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构建教学特质。

2.区分办学层次与类别

艺术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面向,它可以分属不同的学科,如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的分支。将艺术管理概念看作复数,以此进行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区分,类别包括艺术行业的类别和管理部门的类别,层次则包括艺术行政实务操作的微观以及包括艺术创意策划、艺术营销推广、艺术筹资募款等领域的中观,还有包括艺术政策、艺术产业、艺术体制等方面的宏观。按艺术所属门类划分,有演艺管理、影视管理、戏剧管理、舞蹈管理、视觉艺术管理、设计管理等;按艺术机构划分,有美术馆管理、博物馆管理、剧院团管理、舞台管理等;按管理过程划分,有艺术行政、艺术制作、艺术策划、艺术推广、艺术筹资等。而社会对艺管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的,不仅有侧重门类艺术或者侧重综合艺术的差别,还有培养层次的区分,既有各级各类艺术机构实际运作及服务型人才,也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领域的艺术管理专门化人才,还有文化政策研究与制定、文化发展研究人才。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切忌一哄而上、千校一面,而是根据各自学校的发展目标、教学资源以及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确定办学的层次和类型,从而塑造艺术管理专业教育的特色化、针对性以及职业的适应性。

3.区分实践性教学品质与整合性教学内容

在艺术管理行业中,初期对于实务层面的经验要求优于层面的知识需求,之后逐步逆转。于学生而言,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别说本科生就是研究生都很难找到并适应工作,但如果只有一技之长而没有基本学术理论的修炼与支撑,势必缺乏职业的适应面及发展潜力。即是说关于艺术管理的经验技术、知识理论、思维能力、意义价值都是要求交给学生的,那么庞杂的内容如何有效地组织到教学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其一,以学科整合的方式传授完整的知识结构,不仅老师讲不好而且学生不愿听,因为在互联网乃至人工智能的时代以教材为主的概念化、体系化的知识变得不重要了,甚至学习不再是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也不再是为了获取系统的知识。[22]其二,邀请行业专家来校传授实战经验,学生固然喜欢,但按美国课程学家泰勒的观点[23],绝大部分的行业经验因为没有经过“两种筛子的筛选”不构成“教学内容”,只是新鲜的信息、资讯而已。其三,组织艺术现场实践、实习,却因为“只能做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民工活”而被学生敬而远之。

[22]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主张“从现实中学习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挥作用的能力,而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习得”,参见钟启泉:《“知识教学”辨》,《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4期。

[23] 泰勒认为,“学校知识”源自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当代社会实践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对教育目标的建议等管道,并且需要经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两种筛子的筛选。参见[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艺术管理人才培育管道逐步走出侧重艺术还是侧重管理、侧重理论还是侧重实践的单一领域,在教学内容上呈现整合的趋势,以因应当代艺术事务之管理议题的社会知识的复杂性及跨界实践的可能性。于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整体性方案被整合成教学内容。在这个场域中,教学问题就如一根线,把艺术管理各个相关方面的知识、技能、方法、观念、情怀等内容有效和有序地连结在一起,使教师和学生得以在针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不断扩充知识的学习,增加实务的操练,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进而形成对于艺术管理相关领域综合的认知和实践的能力。比如《票房营销》这门课不再局限于知识讲授及必要的参观见习,而是把核心知识点设计成系列的可供师生共同研究的问题,比如选定所在城市探讨“如何增加传统戏曲演出的上座率”,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现场调研、分组讨论,推演出整个教学的过程,引起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所联结的各个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24],并且对这一问题所涉及的美学观念、社会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24] 布卢姆和安德森的认知理论认为,从低到高可以将人的认知活动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六个层次。其中,记忆和理解属于低层次的认知活动,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属于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我们大多老师停留在前两个或前三个层次,而有经验的艺术管理教师已经向后面3个层次开进。参见:[美]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罗星凯,蒋小平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交叉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有机融合不是简单相加,比如社会学知识对于艺术管理非常重要,但不是在课程体系里增设一门社会学基础、社会学概论的课,而是开出艺术管理社会学的课程,主要讲述“针对艺术组织及其活动的社会学分析”。类似需要开设的课程还有艺术管理认知与传播、艺术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等。

由问题整合起来的教学内容容易使知识碎片化。不过,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对于四年本科学生而言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体系化的知识?那些半路出家做艺管而且很成功的从业者不也靠的是基本素质与情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