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1.文化资源的定义
一切文化组织及其活动都要从社会中获取资源才能生存和发展。在宽泛的涵义上凡是文化领域的人、财、物乃至文化消费市场、文化生产政策等都可以称作文化资源,这里主要指文化人才与机构、文化设施与场所、文化作品与遗产,最为重要的当指文化产品,也包括藏在其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共识等。
“文化”是“杂多的统一”,古今中外对文化的阐释不胜枚举。按照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的观点,“文化是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29]。与对文化的认识多种多样相对应,人们对文化资源的认识同样千差万别。文化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具体是指可供主体利用和开发,并形成文化实力的各种文化客观对象,包括前人所创造积累的文化遗产库,今人所创造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形式库,以及作为文化活动、设施与手段的文化载体库等。它分为有形的文化资源与无形的文化资源两类。前者指以物质形式表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与事实,如各种考古学的遗迹与文物、人类现今所创造的各类物品等;后者指没有物质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和事实,以及由物质载体所体现与反映的各种文化精神,如社会组织、语言特征、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建筑风格等。此概念是在1966年美国国家历史文物保护法案通过后产生并逐渐流行起来的,主要用在文化管理、经济计划决策等领域中。[30]
[29]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年,第9页。
[30] 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0-91页。
“当前理论界一般把资源按照属性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自然资源,是指能够进入人类劳动生产过程并被加工成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自然要素,如土地、水、能源、野生动物与植被等。第二类是社会资源,主要指人类通过自身提供的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劳动力资源和经济资源,而且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信息、管理等非物质形态的资源。”[31]但通常认为所谓文化资源是社会资源,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剧戏曲、绘画书法等。一般情况下,只要是体现人类追求满足其精神需求的产品或活动,均应划入文化资源的范畴。
[31] 曹凑贵:《生态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5页。
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是并置的平行关系。从哲学的意义上说,凡是无意识的、非人为的、不假于人之力而然者都是自然。文化则是通过人事、人为,按照人的方式使自然“人化”所形成的人的世界。文化不是自然过程的结果,而是人的创造活动加之这种创造活动的产物。但是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又是有机统一,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素材,自然资源经过人类的加工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源,不乏很多资源是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融合体,如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泰山以及少林寺等。
文化资源是从文化的功能上来说的,意味着它是一种可支配的资源,可以对其主体的活动方式及活动的深度、广度产生制约、促进等影响——这是它作为一种资源最重要的方面。文化资源不仅凝结了人类无差别劳动成果的精华部分,而且显现了由人的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物质产品的精神依托,是文化事业及产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条件。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实质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文化资源不能天然地转化为文化事业及产业发展的优势,那么创造性转化能力的强弱就成为决定文化资源占有多寡和开发利用成效大小的关键。显然,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产业资源,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进行产业化经营。
2.文化资源的类型
从广义来说,文化资源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文化资源人力的形态、物品的形态和环境的形态3种。人力形态是指文化生产能力或艺术知识的掌控者,包括艺术创作者、艺术经纪人、艺术批评家、艺术传播者。物品形态包括艺术作品、艺术场所、艺术遗址。环境形态是指文化消费市场、文化传播渠道、文化需求偏好。不同的文化资源形态都会对文化事务的发展有着促进或制约的作用。
从狭义来讲,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大致包括人文景观、历史遗存、民间工艺、文化设施等;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大致包括民俗风情、传统精神文化、社会品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从某种程度上说,非物质的、无形的内容往往比物质的、有形的内容更加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人类的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记忆,其精神意义与价值不可估量,也无法估量。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根源,保留着形成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从统计评价的角度看,对于文化资源价值的评估和度量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我们可以大体分为可度量的和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两类。可度量的文化资源是指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来具体估计和测量其瞬间价值的资源种类,如文物、建筑等;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是指不可用现世价值来衡量的资源类型,如民俗、戏曲等。往往很多无形文化资源的价值放在整个历史里就进行横向比较才能讨论其价值的度量或评估。
文化遗产是重要且特殊的文化资源,是历史的遗存、人类的记忆、民族的文脉,文化遗产可算最充实、最长久的文化资源。其实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遗产,哪怕历史并非悠久、疆域并非辽阔的地区,也都有其独具一格的文化遗存的显现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把历史文化遗产分成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的结构、铭刻、窟洞及其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环境景色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独立或连接的建筑群)和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等类别[32],它们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优秀代表。
[32] 参见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ConventionConcerningtheProtectionoftheWorld-CulturalandNaturalHeritage)。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UNESCO,2003)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33] 《公约》对此定义作了具体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5个方面:①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33] 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3.文化资源的特征
就本身固有的、区别它者的特殊属性来说,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的、非独占的、可再生的精神财富。
[34] 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1)文化资源的社会性。文化资源之所以成为资源并不完全是由资源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文化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它还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观念对象,具有文化属性。“文化一旦成为资源的核心和本质,就表明了这种资源的社会性和人类活动赋予资源的深厚价值取向。”[34]就是说总会受到社会观念、市场环境、开发条件的评估等因素制约,带有深深的人为观念烙印,与人的社会活动发生联系,是为了对人类有用,体现社会效益。
(2)文化资源的公共性。文化资源既包含物质文化资源也包含精神文化资源,其中主要以精神文化资源为表现形式的这类是开放共享的,具有不完全的排他性。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文化资源的共享性意味着同样的文化资源可以超越时空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反复使用,创造出更多、更新的作品及显现形式。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是有归属地的,然而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占有的主体越来越被淡化和模糊,逐渐呈现异地开发性,谁的创新能力强,谁更积极主动,谁就能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源。
(3)文化资源的传承性。文化资源的传承性类似于自然资源的再生性。作为一个民族、地区、国家长期积累和沉淀的文明成果,可以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使其作为某种文化要素在不同的文化产业结构中不断发挥作用。人们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新的创意方式可以将文化资源整合,比如将历史传说拍成电影、电视剧,虽然使用新的载体,但是这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文化资源使用次数越多越有价值。不可否认,在传承过程中会根据运用文化资源的方式、方法是否得当而产生变异或曲解。
(4)非消耗性。很多自然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这决定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脆弱性。而文化资源不同,在其保持和传播过程中价值不会发生损耗,反而会通过多元开发增值。多数情况下会有一个良性循环、成本低廉以及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载体,比如作为旅游文化的自然生态景观,或作为无形资源基础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品牌符号等,都是非消耗性的,可以反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