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的价值取向与评价

二、文化资源的价值取向与评价

1.多维价值体系

文化资源的价值衡量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资源的文化价值因素,文化一旦成为资源的核心和本质,就表明了这种资源的社会性和人文价值。这是文化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根本特征。即使是纯粹的自然风光,有时因为人为的定义也可能成为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价值主要取决于文化资源本身的重要性和稀缺性、文化资源的“可交换性”,以及文化资源的开发深度和整合水平。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文化资源不同于一般的其他资源,很难以具体数值来度量。所以,对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应该符合公众文化消费的价值取向。

文化资源蕴含其中的价值既是客观的也是复杂的,甚至还是隐蔽的。具体而言总是跳脱出一种独特的或者首要的价值取向来。这种价值可以简约为人文/审美取向和科学/实用取向、大众/通俗取向和精英/高雅取向、在地/本土取向和全球/普适取向、适应性/当下取向和超越性/未来取向的区分上。文化资源价值取向的二分法不表示截然对立的意义层面,而是建构在分析的需要之上。实际的情形相当复杂,不断在二分的体系里持续分化而且也呈现日益融合的关系。这些二分的领域在整个话语世界的关系中,文化成为交锋的前沿也是中心。

(1)人文/审美取向和科学/实用取向。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空间中纵横不同的价值维度,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在科学与人文关系上的主要观点是消解两者的二元对立。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1926—,江苏苏州人)说“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任何好的文化作品载体都应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内涵,既表现为对人的尊严、幸福、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有利于塑造理想的人格,充分考虑到人的使用感受,为生活带来舒适惬意,同时包含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真理和自然规律,经得起事实检验、时间推敲。科学培养我们的理性逻辑,审美能培养感性思维,艺术资源借助科技力量加快转型和发展传播,而人文价值是打动心灵的情感来源,是受到人为关注的本质特点。

(2)大众/通俗取向和精英/高雅取向。文化历来就有“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以及“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分。美国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认为“大众文化”是由“大众”创造的,它探究的是大众的活力和创造力,如何使宰制者惴惴不安,以至于压制或收编,这显然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悲观者的论调。[35]而“精英文化”依然是一个常规的概念,不仅表明经典、高雅、严肃的文化艺术作品,而且也表明是少数人、高层次人所享有的文化。而国内更着眼于对文化之“雅”和“俗”两种不同的理解上。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另一种含义即是取它们的主体性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如宫廷文化和民间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往往不大注意对“雅”和“俗”的两种含义加以区别,由此造成了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

[35]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钰、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23页。

(3)在地/本土取向和全球/普适取向。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世界上的人类文化,都是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而存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世界上的各民族的文化之中又贯穿着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它们反映着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联系。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着差异、对立,但这种差异、对立并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脱离的。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类学家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论,从中我们能够领悟到所谓在地及全球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并不能够因为狭隘的观念,去刻意地强调某一类文化是落后的,某一类文化就是先进的,以此来人为地限制文化的差异性发展。

(4)适应性/当下取向和超越性/未来取向。时间是检验文化资源生命力是否旺盛、是否具有强大传承能力的重要尺度。一般地,至今形成的历史年代久远的文化资源,其时间价值要高于年代较短的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的评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具有卓越稀缺性和复杂工艺的人类历史遗存,就具备超常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但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消费习惯不同导致人们的认识具有滞后性,致使很多当时不被认可的资源产物会在后来产生巨大反响,而有些文化资源虽在当时备受重视,但缺乏人文根基也会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真正的文化艺术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获得不朽的价值,超越国界、性别、年龄的局限,为大多数人喜爱。而真正的文化艺术莫不既反映当下社会风貌,符合当时人的审美取向,又承继过往和传统,更预测和适应未来。

2.评价指标参照

文化资源评估本质上是价值取向性的认定和选择,这项工作是学术以及政策领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前提与依据,是对文化资源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依据。从评价体系而言,文化资源由可以建立相应评价体系具体估量的资源种类和不可用现实价值评估的资源种类组成。[36]

[36] 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8页。

文化资源自身蕴涵着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其中的相当部分同时具备经济价值。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要形成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其前提是对其进行准确的可产业化评价。在开展文化资源评价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规范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第二,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原则;第三,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原则;第四,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第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文化资源价值评价应当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文化资源的品质要素、产品市场要素、资源效用要素、开发条件要素等,不同的资源还具有不同的个性化测量指标。在具体评价的时候,这些要素之下还必须进一步细分出二级、三级甚至四级指标。目前通常借用的是一个比较适合文化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此作为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参考依据,见表2-3。

表2-3 文化资源评价要素及其分级指标体系

在设置评价指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及相关因子,兼顾文化资源的特性与经济发展、产业进程的一般规律。首先对特定区域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分类,对其品质、数量等属性进行评价,遴选出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类型来;其次对产品市场进行评价,以确定开发模式和产业规模;最后对预期效益、开发条件进行评价,以决定开发时序、投资水平和开发程度。

(1)资源品质评价。文化资源不同于一般的外生性资源,其关键在于文化资源具有内在品质。外生的资源具有可以明确界定的清晰价值,比如矿产资源等,这些资源的自然生成和产业途径均具有鲜明的轨迹,而且可以对其价值给予精确的度量;而取材内在品质的文化资源则需要更为明确的主观判断来加以评价。文化资源品质评价包括历史传承、文化特色、美学特性、科学性、独特性、稳定性、知名度等8个一级指标以及时间久远性、传承度、稀有度等24个二级指标。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对于某些最低级指标的评价可以借用相关的评价方法。

(2)产品市场评价。即消费市场评价。产品有无市场,市场的大小,能否开拓市场潜力,对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市场分析既要分析市场的区域分布、人口统计等因素,更要分析包括本地消费者和外来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市场行为等因素。文化产品的消费不同于一般物质消费,具有物质消费不可替代的功能取向。比如个人信仰、风俗习惯、社会风气、地方风尚等方面的功能,更多地依托于文化产品的消费。因而,应当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的市场化和商业化。

(3)资源效用评价。资源的预期效用评价是确定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应当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开发目标选定评价指标,尤其应注重资源产业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以求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环境。文化资源的效用不同于其他直接用于人们生活和生存的物质资源,它具有鲜明的可替代性和地域差异性。同时,也正是这种效用的可替代性和地域差异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资源。有些文化资源常常能成为特定区域中的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和自我映证物。一座古老的院落,包含多福、添嗣、纳财、避祸、风水等多层涵义。既是生养于斯的人们财富生活的象征,也是维系家庭稳定的一种精神力量,其中的一砖一瓦、一雕一画,都寄寓了人们深厚的文化诉求和生活智慧。作为一个评价者,当面对具体的文化资源对象时,首先应当要以虔诚的心灵去感受其中的深刻意蕴。

(4)开发条件评价。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涵盖广泛的支持系统,开发条件的评价指标涉及资源所在地区以及相关区域的多方面的环境因子。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身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如人才、融资、本地消费水平、产业集群度、宣传推广等问题,也包括适度开发、保护性破坏、多方利益分摊等问题。

在具体的程序上,文化资源评估包括了一系列的步骤。①文化资源普查。摸清区域内文化资源家底,然后进行分类,确定资源类别及数量,并做出尽可能详细、准确的外观品相描述,同时编号以便统计。②确定资源对象。依据资源现状提出项目目标草案,确定相应的资源评价对象。③设立评价指标。针对项目目标和评价对象的实际确定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评价类别和方法。④给出评分等级。根据评价指标和相应的方法设定评分等级。既可以采用千分制、百分制,也可以采用十分制、五级制。但不管是采用何种等级标准,最后赋值均宜换算为统一的等级制。比如采用百分制评价,最后可以将具体资源所得分值划分为若干级:100~90分为五级、89~75分为四级、74~55分为三级、54~30分为二级、29分以下为一级。如此得出单项评价结果。⑤借助模型演算结论。建立数学模型,演算多重评价的综合结论。⑥评估结论处理。可建立区域文化资源数据库,为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信息服务。

总之,文化资源评价是一个综合程度很高的系统工程,在开展具体评价的时候,要承认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本身的不周延性,容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比较可行的策略是,尽可能地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不同的结论上求取大体一致的、符合实际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