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艺术管理教育
一般认为艺术管理教育完型且成熟于美国,其实更早的艺术管理教育则萌芽且产生于英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欧美艺术管理教育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科了。在此之后,艺术管理专业在世界各地陆续开设起来。
1.英国
艺术管理专业是在艺术组织及其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20世纪以来,英国剧场、剧院、美术馆、博物馆大规模增加、扩大。艺术领域的资金、观众、行政等事务大量增加且日益复杂。基于以文化民主分权为宗旨的政府宏观调控文化发展的工具,1947年英国艺术委员会(ACGB)诞生了,各种艺术委员会也普遍设立起来。艺术人口及艺术事务的扩张迫切需要专门化的艺术管理人才。就国内目前可以查到的资料而言,约翰·皮克与弗朗西斯·里德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及其培训作了描述。1959年英国地区剧院管理委员会开始培训剧院管理者,让学生领取奖学金到艺术机构向职业管理者跟班学习,这种学徒制的培训后来被取消了。1966年艺术管理委员会开设艺术管理首次讲座,训练剧院管理者的大要。与此同时,1967年艺术管理委员会开始资助开设艺术管理第二课程,学制为一年,有学位证书。学生在艺术管理方面系统学习2个学期,再花1个学期到艺术机构“任职”实践。然而,到了1970年,人们感到有必要更全面、更广泛地开展艺术管理培训业务,要求学生全部都在伦敦中央工艺管理学校、伦敦市立大学学习6个星期,课程包括“实践训练概述”和“艺术管理研究”讲座等内容。此后,课程丰富起来,包括在职职业性训练课、大学与研究生课程,领域也从艺术拓展到娱乐、文化、体育等范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复杂而多样。至此揭开了这一新建系科的世界性序幕。在后续的发展进程中注入与英国社会、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新的元素,在规模、结构、层次上已然成型,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各自不同的特征,从最初强调非营利机构的艺术管理教育,到近阶段创意产业领域管理内容的逐渐渗透,以及在新近课程内容设置中对数字文化等议题的关注,反映了英国的艺术管理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与此同时,英国艺术管理教育对文化研究成果、文化政策理论一直非常重视。理论和实践的并重是英国艺术管理教育非常鲜明的特点。
艺术管理网(www.ArtsManagement.Net)提供了不同院校的29个艺术管理、文化与政策管理以及创意产业管理等专业(由于还有一些英国艺术管理专业教育的院校并未统计在内,因而实际的专业设置数据要高于29个)。艺术管理高等教育出现在商学院、综合性院校,以及艺术类院校中,不同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也有所不同。英国艺术管理专业教育针对的对象有不同的层次,有针对专业人士的培训,也有针对学士、硕士和博士学历的教育。学士教育通常为三年,硕士学历的教育全日制为一年,非全日制通常为两年。不同的院校因其形成历史、自身专业形成的优势,以及院校的专业背景的不同形成了有共性又具有差异性的特征。例如华威大学在文化政策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国王学院在理论的教学方面非常突出,伦敦城市大学强调理论实践的并重,以及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结合自身学校的艺术专业的优势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这些院校在国际上均享有一定的声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奠定了英国在艺术管理教育领域的地位。
2.美国
英国最早发展艺术管理教育,但美国却是迎头赶上,而且表现非同寻常,不仅课程类型多样,而且教育层次有别,纯艺术管理方面开有24门研究生级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与娱乐管理有关的课程就有300多门。[17]虽然20世纪60年代美国仿效英国设置艺术委员会的做法建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NEA),但是那时处于所谓的“美国世纪”,亦即经济大发展时代,把艺术和文化都直接纳入经济发展的领域,激励商业与艺术之间的联系。艺术史上的传统赞助和收藏制度已不能适应这一趋势了,现代艺术机构的扩大及其运营庞杂,分工更加细致,需要更系统、更灵活的专业管理知识与技巧的支撑,传统的人才供给方式逐渐被规模化、专业化的教育模式所代替。
[17] [英]约翰·皮克、弗朗西斯·里德:《艺术管理与剧院管理》,甄悦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166页。
美国耶鲁大学通常被认为是在这个领域开设第一个大学科目的学校,它从1966年就开始设立了艺术管理专业。当然也有人认为哈佛商学院才是美国艺术管理教育的源头,也是在1966年,哈佛商学院的托马斯·雷蒙德和斯蒂芬·格雷塞,联手艺管者道格拉斯·施瓦尔贝创办了艺术经营管理研究所,四年后,这3位学者又创建了哈佛艺术管理夏季学院,开始为艺管者提供夏季培训课程。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也即哈佛艺术管理夏季学院建立3年后,由斯蒂芬·格雷塞主编出版学术论文集《文化政策与艺术管理》,对3年来教学成果做了一次总结和展示。论文集充分体现了在开展艺术管理教育初期,哈佛艺术管理夏季学院在教学思想和实践方面的探索过程。针对培训课程式的教学形态,这3年中,艺术管理夏季学院围绕3个相关主题开展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分别是:政府赞助、艺术自由和公众义务(1970年);孤立艺术—寻找文化替代品(1971年);艺术与大众(1972年)。选择不同的主题开展教学说明课程设置是方向明确且分类细致的,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参加不同时期的短期培训。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办学体系,囊括了连续性教育和非连续性教育。在职和全日制课程体现了美国联邦政府推行的教育大众化、平等化政策,保证每位成人能获得终身教育的机会。目前美国共有90余所大学开设有艺术管理专业或课程,其中有58所提供硕士学位课程,39所提供本科课程,2所提供博士学位课程,1所提供网络远程教育。此外,还有部分学校在学位课程基础上提供专项的艺术管理证书。在美国,艺术管理涉及的面很宽泛,与艺术、商业、法律、社会学、心理学、文化政策学等都有交叉、融合。美国的艺术管理专业一是归属经济和管理领域,比如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可授予MBA学位;二是归属艺术和人文领域,如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育学院,可授予MFA(艺术硕士)或MA学位。而且,最近这些年,艺管专业越来越向艺术人文方面倾斜。
3.整体
艺术管理在欧美从20世纪60年代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科了。英美之后艺术管理课程以及系科在世界各地陆续开设起来,先是英、澳、加、俄等国家跟进,其后德语系国家如奥地利、德国、瑞士等相继设置专业,训练新型的艺术管理专门人才。可以说欧美艺术管理系科经历了两个阶段:1966—1980缓慢成长阶段,1980至今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统计,这类专业在全球各个大学中已经接近400个。[18]
[18] 资料来源:Y.艾芙瑞德、F.吉尔伯特:《艺术管理:进入新千年后的一门新学科》,《国际艺术管理杂志》,2000年第2期(冬季刊),转引自《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2-23页。
对艺术管理专业类别的划分欧美早已有之,非常值得参考。[19]亚历山大·布尔基奇认为有4类艺术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对商业管理模式的拷贝;注重艺术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逻辑,强调技能的训练;文化政策与文化管理的连接(强调公共治理的作用);注重面向企业方向的艺术管理,关注创造性和创新。玛戈扎塔·史滕诺阐释并分析了欧洲艺术管理专业“英国模式”“法国模式”和“德国模式”等3种类别。英国模式注重市场价值,强化职业训练,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法国模式偏重人文价值和学术训练;德国模式是在人文,学术和管理价值导向之间寻求平衡。总体说来,艺术管理专业不同的教学模式,其差异性在于是选择面向市场,以职业训练和劳动力市场为导向,还是更侧重于人文价值和学术训练,抑或是在前后两者中取得一种平衡。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欧美各国、各校尽管人才培养的做法各异,但是毕竟都有规律可循,大致可以概括这样几个方面:立足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个性化的教学形制,更加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围绕“艺术管理”的核心议题以及艺术机构的实践运作开设课程,形成范围比较宽阔但内核十分紧凑的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强调既重视基础理论与方法又重视综合渗透与跨学科;教学过程采取多样化的课程型态与方法;教学管理采取学分制与自主选课方式以及执行严格规范的制度要求。
[19] [英]德里克·宗:《艺术管理》,转引自方华《欧美艺术管理教育研究述评》,载《艺术管理学研究》第2卷,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