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意与策划的心理机制
艺术创意和策划从哪里来?创意与策划发生的心理机制是什么?究竟是一种理性的逻辑推衍还是感性的灵感乍现?形成好的创意与策划是个人优越还是团队优越?创意的天才说、破坏说、组合说哪一个更有现实意义?对于艺术管理者来说,这是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1.创意思维的内涵
创意与策划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其自身独特的心理规律和运行方式。创意最主要的理论依据是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潜意识学说。这种学说认为,人的意识分为可控制的显意识和不可控的潜意识两种。在潜意识世界中,非逻辑与混乱占统治地位,经常有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在肆虐,有时会跃入显意识世界,而让人感到失常。但是,潜意识的涌出,一旦被显意识的秩序所同化,就会丰富显意识世界,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这种发散性思维方式,在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
创造性思维就是创意的源泉,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随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深入,我们对创意的内核及其生成的认识逐步得到了加强。创意是有规律可循的,已形成天生说、破坏说、组合说等不同的论断。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意就是“创造性破坏”,对上天的旨意的反抗,对常规、惯例的反抗。创意的破坏说表明,创意成果会打破原有的思维和生产、生活方式,因为它往往是颠覆性的,创意是“打破一个格式塔建立另一个更好的格式塔的过程”。从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犹太裔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的观点来看,创意不同于“智力”,包括综合能力,是一种“组合游戏”,创意是对各种数据、观点和材料进行过滤,把事物原来的许多旧要素作新的链接,产生新的、有价值的组合。必须具有把事物旧要素予以新的组合的能力。对大量信息进行综合汇总的能力以及处理各种极其复杂问题的能力分别成为人们两种不同的创意优势。创意综合在很多方面都有价值,比如举办一场特别接地气的社区文艺演出,或者策划一场具有轰动性的美术展览。
2.创意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需要一定的过程。心理学家对这个过程做过大量的研究。尽管很多有关创意过程的理论各不相同,但其根本的研究方法似乎都是一致的。研究人员普遍接受了创意思维的大致步骤。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26年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G.Wallas)所提出的四阶段论和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T.Amabile)所提出的五阶段论。华莱士认为任何创造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4个阶段,而艾曼贝尔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认为创造活动过程由提出问题或任务、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5个阶段组成,并且可以循环运转。19世纪末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1854—1912)尝试将创意过程分解为4个不同的阶段:准备、孵化、阐明和证实。在“准备”过程中,界定并分析问题,探索可能的信息及灵感来源。接下来的“孵化”阶段,潜意识进行工作,有意识的思维处于静止或临时分散的状态。“阐明”用来描述创意获得突破的时刻,也就是零散的拼图板块突然组合出一个新的图案,解决方案自动浮出水面的时候。最后在“证实”阶段,检验新方法是否能解决最初设定的问题。
詹姆斯·韦伯·扬对创意产生的论述更加详尽具体而具有参考价值。他认为,创意思维经历6个步骤,并且绝对要遵循这些步骤的先后次序。
(1)收集原始资料。一般来说,收集的资料(信息)应该有两种类型:特定资料——主要是指与特定创意策划对象相关的资料和与特定创意策划对象相关的公众的资料。这类资料,大多由专业调查得到。一般资料——这些资料未必都与特定的创意策划对象相关,但一定会对特定的创意策划思维有帮助。所以,一般策划策划者都应该对各方面的资料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善于了解各个学科的资讯。创意思维的材料犹如一个万花筒,万花筒内的材料数量越多,组成的图案就越多。与万花筒原理一样,掌握的原始资料越多,就越容易产生创意。
(2)仔细整理、理解所收集的资料。资料收集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的阅读、理解。这时的阅读不是一般地浏览,而是要认真地阅读,而且是要带着一个宏观的思路去认真阅读。对所收集到的全部的资料,包括历史的、专业的资料,一般性的资料,实地调查资料,以及脑海中过去积累的资料,统统都应像梳头一样,逐一梳理,进而理解、掌握。
(3)认真研究所有资料。研究(即商务策划思维步骤中的“判断”环节)是有一定的技巧的。需要把一件事物用不同的方式去考虑,还要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尝试把相关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研究它们的内在关系如何配合。
(4)放开题目,放松自己。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如打球、听音乐、看电影等,总之将精力转向自己所喜欢的轻松方式,完全顺乎自然地放松。这些可以刺激自己的想象力及情绪。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过程,实质上,这个过程是转向刺激潜意识的创作过程。
(5)创意出现。假如在上述4个阶段中确已尽到责任,几乎可以肯定会经历第五个阶段——创意出现。创意往往会在策划人费尽心思、苦苦思索,经过一段停止思索的休息与放松之后出现。
(6)对冥发的创意进行细致的修改、补充、锤炼、提高。这是创意的最后一个阶段的工作,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一个创意的初期冥发,肯定不会很完善,所以要充分运用商务策划的专业知识予以完善。这时,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创意提交创意小组去评头品足,履行群体创意、集思广益、完善细化的程序。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障碍及其突破
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认识的固定倾向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却是一种因循式的思维形式。习惯——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经常使不饥而食、不困而眠、不愠而吼,压倒合理的思想而不给它以自由发挥的机会。除了知识、经验、习惯等个人思维定势,此外还有社会惯性所造成的思维定势。常见的社会惯性因素有团队与合作、传统与常规、禁忌与窠臼、文化背景等方面。若想要提高创意能力,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势开始。大量事例表明,思维定势确实对问题解决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策略,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像曲别针一样,至少有亿万种可能的变化。也许我们正在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明白,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的定势思维所致,只要勇于重新考虑,一定能够找到不止一条跳出困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