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的对象和性质

二、学科的对象和性质

1.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新的学科必须有效地架构起自主的学术根基与脉络,确立起专门的研究对象、方法以及知识体系。艺术管理学科体系构建样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如何规定和理解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们对于艺术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把握状况和明晰程度,已经成为艺术管理学学科独立和成熟的基本标志。“艺术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知识领域的出现,势必要展开跨学科的学术整合,以清晰的概念与逻辑统摄研究的对象及范式,并以此作为学科反思、再构建的必要路径。因此说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中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对根基和脉络的界定是把握艺术管理现象与问题的起码要求。唯有如此,才能赋予这门学科在艺术管理现象分析上的清晰度和艺术管理问题解决中的穿透力。

艺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范围是很广的,它要研究艺术管理中的领导体制、行政法规、价值取向、公共关系与法律等一些人们通常所关心的问题;更要研究艺术生产、艺术供求和艺术销售等原理、原则与方法,使艺术发展形成一个与社会同步的良性循环;还要研究微观领域的发展计划、营销原则、领导风格、组织结构、经济与财务管理、资金筹措等方面。围绕这些课题而产生的管理经验、技巧、知识、理论等,都是艺术管理这门学科所要涉猎的范围,在主体上既有政府,也有市场与社区;在类型上既有视觉艺术,也有舞台艺术;在层次上既有宏观战略决策,也有具体操作技术。

这些庞杂的研究范围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体系中的一般性、普遍性的核心要素则是艺管学科所要探讨的研究对象。面对如此广泛而庞杂的研究范围和知识体系,只有跳脱这些纷繁复杂的困扰,按照艺术管理全部实践议题以及知识领域的内在逻辑,探寻其最初的本源和起点,方可在学理的层面凝练出艺术管理学的理论根基与脉络。

李军(武汉,1987)运用社会系统理论探讨了文化艺术管理系统的特殊性,作为动态系统的文化艺术管理的特殊矛盾所规定的质,即文化艺术管理这一完整社会现象的内部规律性,就是文化艺术管理学的对象;他认为文化艺术管理学就是要研究文化艺术管理现象的内部规律,诸如文化艺术管理的体制、职能、目标、过程、方法等的特殊性。李准(北京,1988)从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的角度出发,指出艺术管理作为科学应当有着自己的要求和规定性,不但要研究艺术管理的一般规律,还要着重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管理的特殊规律与要求。高占祥(北京,1988)认为文化管理学是以研究文化管理的目标、体制、原则、手段、方法以及文化管理者的素质、管理者的管理艺术为对象的,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回答和解决文化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龚心瀚(上海,1988)认为文化管理学是以文化产品的经营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的,要研究文化管理中的各种现象、关系、矛盾。上述早期论述,在哲学的基础上深刻地阐明了艺术管理学的逻辑起点与学术议题,但似乎有些缺乏自足性和针对性。而新近的相关论点更加注重具体化和操作性,但却没有形成应有的理论高度。

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看出,目前对艺术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大致包括“艺术管理规律说”“艺术管理现象说”“艺术管理问题说”,但是这些观点既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和阐释,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呼应。这恰恰是新兴学科的必由之路。

为此,可以确立研究艺术管理学对象的基本原则。第一,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反映艺术管理的整体性。我们所说的艺术管理学是以艺术管理的整体为研究客体的,它要向人们提供一个关于艺术管理的完整形象。尽管艺术在实践的领域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和门类,艺术管理在学术的视野里包含着某种单一属性、某一局部现象或某一侧面,其中蕴含的艺术管理某一具体的规律也需要揭示,但就学科的研究对象而言,应该是整体性。当然,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这些不同的层次和门类的拼合,其研究的具体内容亦非这些层次和门类内容的简单相加。艺术管理学研究对象所体现的整体性,并不意味着涵盖艺术管理方方面面的问题,而只能从系统论的观点去理解。它是把不同门类和层次的艺术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对艺术管理现象与社会主要现象之间的关系、艺术管理内部主要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等的阐述,来展示艺术管理整体性的。

第二,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体现艺术管理的一般性。艺术管理学无论是艺术科学中的一个分支,还是管理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对于艺术学或管理学而言,它的研究对象只能是其中的特殊现象或特殊规律。但是艺术管理发展到今天已变得纷繁多样,艺术管理已经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所研究的就应该是艺术管理这一领域中一般的、共同的现象和规律。艺术管理中的矛盾很多,规律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作为独立形态的一门学科,艺术管理学不可能也不必要一一铺叙各种各样的艺术管理,只能研究共性的问题,探索一般的规律。换句话说,艺术管理学研究的是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进行艺术管理活动所应遵循的一般性或共性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艺术管理的实践。

第三,艺术管理学研究的直接的和主要的对象是艺术组织。这一点可从艺术管理的定义中得以考察。艺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实现艺术组织或机构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艺术管理是艺术组织结合商业管理、经济原则和沟通技巧来促进艺术各方面的发展方法与手段;艺术管理是运用传统的管理功能促进表演和视觉艺术产品,并将艺术家的作品呈现给观众。目前对艺术管理作定义的并不多,在有限的定义中都指向“艺术组织”这一核心要素,并非偶然。艺术组织是艺术管理的生存基础,任何艺术管理行为都是由艺术组织发出的,脱离艺术组织空谈管理是不可取的。

就本质而言,艺术管理乃是艺术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而这些协作在现代意义上必然伴随着艺术组织的出现而产生,因为美术馆、剧院团、艺术委员会等一定需要计划、组织、人员优化、资源调配、监督指导、控制这些人类专有的活动,来促进表演和视觉艺术作品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以艺术组织为艺术管理学直接的和主要的研究对象,恰恰能够反映出艺术管理学的整体性和一般性,达到揭示艺术管理中的主要矛盾和一般规律的目的。西方的艺术管理学主要就是研究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大类艺术组织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及其效果。至此也回答了人们全部的困惑与质疑:艺术需要管理?艺术何以管理?艺术谁来管理?这里的艺术指向与艺术及艺术家密切相关的艺术组织。

2.艺术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艺术管理学是一门艺术与管理交叉性的新型学科,旨在研究文化政策、文化社会学、文化经济学、博物馆学与艺术学等和管理学相结合的议题。这样的议题不应只局限在单纯地移植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而是应注意考虑到艺术组织运行以及艺术市场交易所处的环境。这对艺术管理的品质与成就非常重要,特别是非营利性、公益性的文化机构,不能以一般公司的盈亏计算方式来衡量其业绩,而是需要以更广泛的眼光和各种相关学科知识来经营(当然这不代表非营利单位可以无经济效益的方式经营)。这些相关的学科重要的有管理学与艺术学,以及艺术社会学、文化经济学、文化政策学等,可凸显其重要性。例如,欲知艺术经理在艺术的推展上成功与否,则艺术学即为最重要的相关学科。又假使我们将艺术管理视为操控某些社会行为的工具,最重要的相关学科便是艺术社会学。

这就涉及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例如,有的高校把艺术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隶属于社会学科;有的高校将其作为艺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属于人文学科,并且为此争论不休。其实艺术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恰是呈现开放性和跨学科的特点,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状态。

近半个世纪以来,艺术管理作为学科在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在对艺术管理学科的理解上依然存在差异性。一是以职业市场为导向,强调艺术生产过程中的技能训练;二是以人文价值为导向,注重文化创新环境中的学术训练;三是在人文、学术和管理价值导向之间追求平衡,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为这种差异找到了平衡的机制。“艺术和文化管理受到双重的合理性问题的阻碍……它被艺术世界所质疑……而管理学者则常常很少认真对待它。”[19]其原因在于艺术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学科归属上为其带来了障碍。争议比较多的就是艺术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然而,社会学研究的角度使艺术管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呈现出新的变化,即由于其他学科研究的介入,艺术管理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交叉学科,跨学科的视野使其逐步走出不断寻求学科归属的尴尬。

[19] 刘伟冬:《艺术管理学研究》(第2卷),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