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艺术管理学是在艺术组织及其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过程首先萌生于1960年代的英美国家,随后是1970年代德法等国,到了1980年代中国的艺术管理学应运而生。
1.欧美国家艺术管理学科化
艺术管理学科化建构是由社会的发展变化当然也包括艺术在其中的发展变化所提示。艺术曾经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走出来,形成了自身独立的面貌。而今天,艺术不仅与其外部环境,特别是与它的政策、市场、科技等外部非本体因素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说,艺术又重新融入到人类的生活、生产本身,成为人类的一种新的生活、生产方式。于是以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其作用与价值得以全面认识并被重新定义。文化不仅渗透在经济体系的内部,而且文化本身也具备独立的经济面向,诸如文化产业、创意经济、旅游观光都成了一种新的产业形态。这种新的产业形态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经济活动的品质与内涵,而且更加有利于调和商业效率和社会关怀的紧张关系。在政治层面,文化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也逐渐得以厘清,就是它可以成为塑造民主政治、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和形式,同时还可以成为在都市提升、社区建设以及乡村改造中发展强烈文化认同的枢纽。作为政府、市场、民间共同纽带的特殊力量,文化走上了时代发展的前台。于是,一种规划、统筹、协调、调配、经营等管理学的要素自然而然地和文化议题勾连在了一起,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形成了一个关于艺术的新的疆域。
管理学知识与技术纳入艺术事务之中,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结构的转向。首先的表现在于艺术发展的焦点从艺术创作与生产转移到艺术消费及投资上来,艺术相关人口与事务激增,政府各层级和民间团体机构在艺术的投注十分庞杂和活络。公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旺盛且多元,艺术消费市场的无限扩大,导致艺术的相关环节必须在管理上发挥分工与协调并积极开拓艺术产品的受众范围。其次,捐赠与赞助成为艺术环节的重要领域,更多的艺术捐赠与赞助者,在出资的时候非常关注其行为的社会价值所在,艺术成本、艺术效率、艺术影响成为必要的研究课题。艺术史上的传统赞助和收藏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趋势了,需要更系统、更灵活的专业管理知识与技巧的支撑。其三,现代艺术机构的诞生及其运营庞杂。在1945年,一个艺术管理发展历史的里程碑——大英帝国艺术委员会(ACGB)成立,它提供了一个艺术委员会模式,后来各英联邦工业国家相继效仿成立艺术委员会。包括美国也是仿效其模式,建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NEA)。受到政府资助的艺术机构,在自身生存和完成组织使命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紧张状态。为了生存,接受资助的艺术机构必须把商业运作引进艺术运作当中;为了完成组织的使命,艺术机构又必须持续推展为主流社会所普遍认可的所谓精英艺术。这两者之间无论是价值取向还是操作方法,都是大不相同的,这种矛盾自然无法回避。
这些变化,使得艺术领域的分工越来越细,艺术运作中的环节与步骤愈加明晰。人们基于对整个艺术生产与消费、艺术营销与推广、艺术筹资与赞助等的全面思考,不仅认识到艺术领域需要中介人物和中介机构,更意识到还需要研究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机制、自成体系的艺术管理知识,这样,艺术管理随着艺术在社会领域的变化,并且在欧美艺术机构经验基础上,逐步进入理论化、学科化的层面。许多理念已经变成了公理,许多方法已经变得普遍,而不再是某种特殊的技巧。从此,艺术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在西方蓬勃兴起。
艺术于社会中发生的变化在学术领域随之表现出来,文化经济、文化政策、艺术市场、艺术营销、艺术赞助成为诸多学科研究的议题。艺术学研究开始由传统的研究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风格与流派以及社会背景转向现代的研究艺术市场、艺术消费、艺术观众及艺术价值、艺术体制,从而构成了艺术管理学科化的社会性前提条件。艺术管理学科自身的学术成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也逐步汇聚、凝练起来。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出版了一批艺术管理经典著作[14],一类涉及理论架构与方法的对学科进行建构与反思的奠基性著作,另一类是实务操作性的基础教材。1980年由约翰·皮克撰写的《艺术管理》可以算作此领域最早的经典著作。作者根据自己作为艺术管理者多年的经验,系统概括艺术管理的性质、任务、作用、类别、模式等方面,就艺术管理者如何与艺术家合作,解决艺术家与观众的抱怨与不满,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交涉,实施对票房及有关人员的管理,作了详尽的叙述。皮克是欧洲第一位艺术政策与管理领域的教授,执教于伦敦城市大学,著作宏富,声誉遍布全球。1987年出版的《艺术管理基础》由玛丽·奥尔特曼(Mary Altman)等15位学者联合撰写,这本艺术管理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围绕艺术组织论及战略性计划、委员会发展、艺术志愿者、项目规划、市场营销、资金募集和经费管理等内容。艺术管理的基础教材当首推威廉·毕尼斯的《艺术管理这一行》,为美国大学相关学科普遍使用。作者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剧团、舞团、音乐以及歌剧和博物馆等表演与视觉艺术组织,着重阐述如何透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来有效管理一个艺术组织的过程,核心内容包括对艺术组织与艺术管理演进史的回顾,艺术组织与多元环境,策略规划与决策,组织动员的基本要素与组织设计,组织的人力配置,资讯管理系统与预算编制,财务管理,艺术营销,艺术筹款,艺术管理者的领导力与管理风格等。德里克·宗2002年出版的《艺术管理》著作,充当着这门专业的基础教材与学术思考之间的桥梁。此书涵盖一个多样化的主题,作者运用艺术社会学、文化经济学、博物馆学、文化政策、艺术史的理论和观点,来反思国家与市场作为合作伙伴如何对艺术机构产生影响,艺术机构与利益相关者如何型塑相互的关系,艺术市场的商业化、金融化以及全球化进程。宗的著作所反思的艺术管理方法论问题在后续的专著中得到进一步论述,如鲁斯·伦奇勒的《塑造文化》《企业化艺术领导人:文化政策、变迁与重新发明》。
[14] 参见曹意强:《艺术管理的观念与学术状况》,《新美术》2007年3期。
艺术管理的指南读本有哈维·肖尔的《艺术经营与管理:经营者及其职员手册》、珍妮弗·拉德朋和玛格利特·弗雷泽的《艺术管理:实践指南》、K.迪格雷斯的《艺术营销指南:应用于艺术品市场的营销原理和实践》等。在综合性基础书籍中,值得一提的是约瑟夫·S·罗伯特和克拉克·格林的《艺术企业:艺术商务》,此书详细论述了有效性艺术管理应采取的每一个步骤,以及如何实现艺术机构各自的计划。近年来已被翻译成中文的艺术管理实务手册有《展览实践手册》([德]沃尔夫戈·普尔曼著,黄梅译,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舞台管理》([美]劳伦斯·斯特恩著,李雯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如何开发艺术市场》([美]莉茲·希尔等著,林洁盈译,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4年)、《艺术经理营销手册》([英]Herter Maitland著,林洁盈、廖梅璇译,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5年)。
这些理论成果基本覆盖了艺术管理的实践应用和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体现了西方鲜明的学术特色。首先是展览、舞台、剧场等艺术管理活动的实务手册,从A到Z,事无巨细,逐条呈现,当然并非为了照搬,而是为创造性的方案和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线索和灵感;其次是关于艺术市场、艺术消费、受众拓展、项目运作等方面的数据调查以及案例分析,数据之周详、案例之典型以及市场调查与案例分析的方法,为从事这个行业的研究者提供了必要的参照系;最后是对艺术管理之由来、内涵、地位、功能、目标等作原理性的建构。
“所有的学科都是以教育为缘起。”[15]反映在教育领域,艺术管理在欧美从20世纪60年代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科了。1966年哈佛商学院创办艺术经营管理研究所进而创建哈佛艺术管理夏季学院,并以此作为以专业教育的形式培养新型的艺术管理者的先河。在此之后,艺术管理培训课程以及系科在世界各地陆续开设起来,先是英、澳、加、俄等国家加入,其后德语系国家如奥地利、德国、瑞士等相继跟进。
[15] [美]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伴随艺术管理学科化进程,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AAAE),国际艺术与文化管理协会(AIMAC)等学术组织也纷纷举建。尤其是后者,1991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第一次会议,之后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延续至今,对文化与艺术的生产、消费等领域的管理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细致的交流。艺术管理领域的学术刊物有《国际艺术管理者》(International Arts Manager)、《国际艺术管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艺术管理、法律与社会》(Journal of Art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艺术与娱乐法》(Journal of Art and Entertainment Law)、《亚洲太平洋艺术与文化管理》(Asia Pacific Journal of Arts and Cultural Management)等,及时推介艺管学科发展状况及趋向,成为这一新型学科的重要的学术阵地。
由专业教育、学术团体以及学术阵地共同构成了艺术管理学科化的平台。分属不同门类复合体的“艺术”与“管理”在此正式结盟,逐步演化,从实践上升至理论,从而成为一门新型的知识领域和人才类型。学科化伊始,艺术管理就在西方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艺术人口日益庞大、艺术事务日益复杂,艺术价值日益多元的时代,毕竟“艺术的权威不能代替管理的权威”。
2.艺术管理学科化在中国的进展
艺术管理学科化在中国的进展有两个阶段,其一是20世纪80年代,第二是21世纪开始至今。前一阶段受文化建设驱动,后一阶段则是教育发展使然。
早在1982年开始就不断有人呼吁尽快建立中国的文化艺术管理学科与专业,1983年7月,李军发表《文艺改革需要研究文艺管理学》一文,倡导建立文艺管理学,此后,就艺术管理学科建设进行研讨的文章陆续问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代表性的文章有:《一门新兴学科:文化艺术管理学》(李军,1985),《文化管理学理论意义浅谈》(商尔刚,1985),《文化管理学研究刍议》(汪建德,1986),《建立和发展文化艺术管理科学》(李军,1986),《当前文化管理学研究中几个基本理论课题的探讨》(许柏林,1986),《关于建立艺术管理学的宏观思考:一次探索性的对话》(商尔刚、汪建德,1987),《关于建立文化管理学构架的设想》《谈谈文化管理研究的指导思想》(高占祥,1988),《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和实现我国文艺管理的科学化》(李准,1988),《关于文化管理学科建设之管见》(龚心瀚,1988),《也谈文艺管理学》(索世晖,1989)。在此期间,还创办了国内第一份文化艺术管理研究刊物《文化管理》(文化部,1985),出版了第一本《文化管理研究》专集(吉林艺研所,1989)。一批重要的著作也相继问世,尤其是高占祥担任主编,召集众多有识之士成立《文化管理丛书》编委会,积极投身研究中,以此推进中国“文化艺术管理学早日问世”[16]。这些文献尽管现在看来有很大的局限性,既有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太重的痕迹,也有行政经验太多的常识,但毕竟也是在一个新的领域的拓荒性的探索,成为走在时代前面的原创性思考。198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将约翰·皮克的《艺术管理》和英国剧场管理专家弗朗西斯·里德(Francis Rein)的《剧院管理》合辑翻译出版,显示了主事者敏锐的专业性,极大地契合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但是这一经典性的著作在当时并未引起应有的反响。
[16] 1986年高占祥撰有《期望文化艺术管理学早日问世》一文。
国家文化部推动的艺术管理会议研讨和学术交流也相继举办。1986年3月文化部首次召开“文化艺术管理科学建设与发展座谈会”。1987年在大连、1988年在吉林、1989年在大连、1990年在北戴河,文化部牵头连续4次召开了全国艺术管理学研讨会,主要围绕艺术管理体制、艺术团体运行机制、艺术市场经营方式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除了国内组织学术研讨会外,1988年在北京和上海分别举行了国际艺术管理研讨会。1989年是个重要的年份,此后十余年里类似的会议、活动几乎不再举办。
最早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从1981年开始,北京电影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办制片管理进修班,1983年上海戏曲学校举办艺术管理专修班、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成立文化管理教研室。80年代中后期,以干部培训、成人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多了起来,主要设置文化管理、电影管理、剧院团管理、图书发行等短、平、快的实用专业,上海、北京、南京、武汉等城市是办学集中的地方,尤其是上海,1987年在政府的推动下多所高校相继设置了研究生、本科、专修科三个不同层次的文化管理专业。
把全国的研究队伍组织起来,促进学术的交流,而学会的成立恰恰搭建了这样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多方的努力下,中国文化管理学会1991年12月依法成立,2000年1月重新登记,之后在其下面设立了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这一阶段,艺术管理这支队伍以文化主管部门学者型官员为班底,以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地方文化主管部门人员、京沪宁等地高校学者为重要补充,很大程度上带有官方色彩。整个学术主题侧重于文化建设的宏观和体制方面,强调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对计划经济模式下文化发展弊端的去除,对当时艺术机构、部门由行政化、意识形态化所导致的“等靠要”局面、缺乏活力局面的摆脱。艺术管理早期的办学与研究成果显著,对应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这主要与商品经济发展以及与此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社会处于开放、开明状态,思想活跃,舆论宽松。这些都是艺术生产得以活跃、艺术需求得以扩展的根本原因,当然也是艺术管理学科与专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缘由。
21世纪以来,艺术在社会发展实践领域呈现着根本性变化,其一,纳入国家软实力层面,其二,融入经济大发展范畴,其三,深入民众日常生活领域,其四,进入自身结构转向阶段。[17]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自觉,理论的自觉意味着学科的萌生。于是“艺术管理”再次以学科化的方式逐步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和研究领域。
[17] 从关注艺术创作与艺术生产转移到艺术消费、艺术市场上。
这一时期,国外艺术管理领域核心著作/教材首先在宝岛台湾被翻译过来然后逐步进入祖国大陆,如《艺术管理这一行》《艺术与娱乐管理》《社区艺术管理》《如何开发艺术市场》《票房营销》《博物馆行政》,不仅弥补国内艺管专业教材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为这个新兴的学科提供了理论原点知识以及方法论上的参照。台湾本土也有多本重要的艺术管理著作问世并在大陆产生积极影响。顺应实践、教育等多重需要,大陆艺术管理研究成果也不断累积。以“艺术管理”为关键词或主题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可以查询到上千篇论文。文化艺术管理领域综合化与门类性著作/教材已相继出版20余本。自在国内创建以来,新兴的艺术管理学科与专业始终得到《中国文化报》《艺术教育》等国家级报刊以及多家艺术院校学报的关注与推介,或聚焦热点议题,或登载专题论文,或开辟系列专栏,成为必不可少且弥足珍贵的舆论阵地或学术平台。然而,鉴于越来越多的高校学者、实务专家从事艺术管理研究与写作,大量的艺术管理领域论文、课题、研究报告、案例分析等作品则零散地分布于艺术类、文创类、教育类、管理类相关报刊中,虽有名篇力作也淹没在浩繁的文献里,不足以形成一个具有核心议题以及广泛学术影响的、而且能够链接理论和实践的学术平台。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共同出版《艺术管理学研究》学术刊物,每年一卷,公开发行,以此聚集全国性的学术资源和人才资源,进而形成艺术管理知识生产的有效方式,形成艺术管理学术范式的特有类别。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中外学者发行《国际文化管理》丛刊,伴随国际文化管理年会,每年一卷,主要包括宏观、战略议题。学刊的创办虽然解决了文化艺术管理学术刊物“有”和“无”的问题,但是从目前看选题宽泛,包罗众多,缺少核心议题和专有论域,亟需改进与规范。
表1-1 冠名艺术(文化)管理中文版图书一览
本世纪以来,艺术管理专业以本科教育为主首先在艺术院校兴办,教学呈现多样化特点。2001年中央戏剧学院最早举办表演类的艺术管理专业,设置演出制作管理和艺术院团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同年南京艺术学院在音乐学目录下举办艺术管理本科专业方向,这是综合性艺术院校第一家;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创建的艺术管理专业是中国第一个视觉艺术管理的专业,专门培养艺术经纪人、艺术策划人和文化管理者。随后各艺术院校纷纷建立起艺术管理系科,而且从艺术院校向综合类、管理类、经济类院校延展,同时从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提升,一些院校借助艺术理论学科资源2005年前后招录艺术管理硕士研究生,2010年起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率先招收艺术管理学博士研究生,从而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管理学已经形成了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以艺术院校为主,综合性、文科类院校共同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办学规模。也许,国内“艺术管理”正在“大学当中成为一个火红的科系”。[18]
[18] [德]维纳·汉利希、阿闵·克莱恩:《文化管理A—Z》,吴佳真、于礼本译,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4年,第24页。
2006年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在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这是以高等院校艺术管理相关专业为主体自愿组成的非营利的社会团体,也是全国艺术管理教育的行业组织。学会的宗旨在于:1)加强国内各艺术院校在艺术管理教育中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其范围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和电影艺术等领域的管理、教育、传播、机构组织等方面;2)为会员及会员单位提供正式的行业、课程、教学标准和行为准则;3)鼓励和支持会员单位在艺术管理领域的研究、科研、出版和学术交流,以强化对于教育和艺术管理领域核心问题的理解和实用;4)推进艺术管理专业的国际学术交流。学会创建以来,先后在央美(2006)、上大(2007)、北电(2008)、南艺(2009)、北舞(2010)、天音(2011)、上音(2012)、央美(2013)、国戏(2014)召开年会。前期时段的年会主要聚焦艺术管理学科、专业以及人才培养等关键议题,成为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教学、学术交流平台。不管何时召开的研讨会,也不管确定什么样的主题,与会代表都离不开对艺术管理学科本身的组织和管理问题进行呼吁和探讨,如举办刊物、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等话题都曾有所涉及,并且将艺术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推到了提档升级的时代前沿。后期时段的年会主题更加接近艺术管理核心范畴,提出并探讨了艺术管理学科的文化推动力、艺术管理生态塑造、非营利艺术组织发展、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等前沿课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标识着在国内已初步形成了由从事艺术管理实践、从事艺术管理研究和从事艺术管理教学的三方面力量组成的艺术管理学研究队伍。
表1-2 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历届年会情形
国内在艺管学科和专业建构上长期进行着深入的理论探讨,基本确立了自己专有的研究对象领域、大致勾画出比较清晰的学术架构体系。从一个学科的研究队伍、研究组织、研究阵地、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等外部构成的角度来说,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经具备了大致的框架和初步的形态,在全国学科体系中占有了一定的位置。窥其根源,直接的原因在于全国性的教育扩张,艺术管理成为这一时期教育扩招的增长点;其次是艺术学学术转向与学科交叉的结果,艺术学由研究生产向研究消费让渡,艺术学与管理类交叉,必然衍化出新的学科领域;最后是经济升级和社会转型,带来生产和消费结构、层次等变化,把艺术推到了时代发展的前台,促进了应用艺术学快速的发展和提升。这一阶段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时代主题、全面发展文化成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时期,不管是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意融合、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文化走出去,还是艺术市场经营、艺术机构运营、艺术项目运作等,都对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