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管理教育

三、中国艺术管理教育

1.专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现代意义的艺术管理教育在国内发生的时间并不算久远,演进的路线并不算复杂,但是在一些人的认识里往往是含混不清的,甚至充斥着错讹之处。比如有文章说中国的艺术管理教育是从2000年发展起来的,是从欧美学习甚至移植而来的。按照教育学的理论,以职业培训、专业开办、院系设置等指标为区隔,可以将中国艺术管理教育的发展演变划分为4个阶段,这里不包括港台地区。从中可知,具有现代意义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本土内生而成。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利用互联网检索信息,1956年前后逐步有了谈论艺术管理的文章,主题有院团管理企业化、院团管理的放手与领导、院团财务管理等。1955年9月北京电影学院举办首届制片管理专训班,为期2年,共招收学员28人。1958年,河北省文化艺术专科学校开办文物、博物馆。[20]想必,此年前后,除了河北之外肯定还有其他很多省份办有这样的专科。根本的一点是,国内早期的艺术管理教育主要是技术或行政类的培养方向,教学内容侧重于行业经验的总结与传授,然后加配艺术院校的实践与理论类课程。这个阶段可以概括为艺术管理观念生成与教育尝试,主要是少数的院团负责人最先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

[20] 参见何海生:《组织观众是剧场的重要任务》,《戏剧报》,1956年2月15日;王祖耀、冯令仪:《国营剧团怎样实行企业化》,《财政》,1956年2月;陈宪武:《从财务角度漫谈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财政》,1958年3月;陈惠:《河北省文化艺术专科学校开办文物、博物馆专科》,《文物》,1960年5月。

(2)20世纪80年代。1979年后,在戏剧管理、电影放映以及文物保护方面研究艺术管理的文章多了起来,主要探讨整顿改革院团体制、激活优化内部管理、改进完善日常行政管理等实际问题。1982年开始不断有人呼吁尽快建立中国的文化艺术管理学科与专业,明确专门培养艺术管理人才。北京电影学院在艺术管理教育领域的开拓始终走在全国前列,1981年9月开办第二届制片管理进修班,学制半年,招收学员45人;1984年9月开办第三届制片管理进修班,为期1年,招收学员50人;1986年9月,开办第四届制片管理培训班,招收学员44人。1987年正式成立管理系,开始招录专业和本科学制的制片管理、发行管理专业。

1983年,上海戏曲学校举办“艺术管理专修班”,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成立文化管理教研室,解放军艺术学院在干部进修班基础上创立文化管理系。80年代中后期,以干部培训、成人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多了起来,上海、北京、南京、武汉等城市是其中办学集中的地方,尤其是上海,在政府的推动下,1987年上海交大、上海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置了研究生、本科、专修科等3个不同层次的文化管理专业。1988年,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市文化局联合举办演出经营管理班,招收文化系统附设单位学员59名,进行一年半学制的专业学习。这一年,南京艺术学院举办文化艺术管理成人大专班,历时3年,主要设置文化管理、电影管理、剧院团管理、图书发行等短、平、快的实用专业。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塑型与落地。对应的社会环境就是改革开放语境下解放思想、转变体制、发展教育、建设文化以及振兴经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成为全民关键词,而艺术管理教育所面临的行业形势、所要培养的专业人才、所要前行的发展方向形象地概括就是“焕然一新,生机勃勃”。这一阶段的艺术管理教育主要发生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地,在这个进程中文化部、艺术院团、高等院校相关人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关键人物则是一部分开明的文化部官员以及少部分高校教师。

(3)2000—2011年。本世纪以来,艺术管理专业以本科教育为主首先在艺术院校兴办,教学呈现多样化特点。2001年中央戏剧学院最早举办表演类的艺术管理专业,设置演出制作管理和艺术院团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同年南京艺术学院在音乐学目录下举办艺术管理本科专业方向,这是综合性艺术院校第一家;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创建的艺术管理专业是中国第一个视觉艺术管理专业,专门培养艺术经纪人、艺术策划人和文化管理者。随后各艺术院校纷纷建立起艺术管理系,而且从艺术院校向综合类、管理类、经济类院校延展,分别以学科交叉的形式举办艺术管理类专业。而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也在大而空泛、空而不当之后向艺术管理下沉,呈现重合趋势。同时艺术管理教育从本科向研究生层次提升,2005年前后诸多艺术院校借助艺术学科资源招录艺术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2010年前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大学率先招收艺术管理学博士生,此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东南大学跟进招录博士研究生,从而标志着艺术管理学已经形成了本、硕、博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艺术管理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的完成,国际交流与合作频繁且深入,推动的力量是以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为主的一大批高校老师,兼有行业人士和政府官员。直接的外部背景可以说是高等教育扩招,直接的内部可能则是学术转向与学科增长。积极的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制约因素是教育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不充分,艺术院校行政化色彩加剧,人才培养质量欠缺;艺术院团市场化运营依然滞后,艺管人才容量狭窄,从而使艺术管理教育的发展面临两难处境。

(4)2011年至今。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这一阶段艺术类院校基本完成艺管专业布局,综合、财经、公管、政法等类院校大规模设置。专业教学进入内涵化阶段,具有侧重艺术管理的艺术学与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加盟,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艺管经验的人才加盟,师资更加主体化带来课程更加主体化,实践性教学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手段,国际化课程规模逐步加大。这一阶段重要的任务是将在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申报艺术管理本科专业,从2014年起,上戏、北电、北舞、央美、天音、南艺等院校先行一步,已向教育部递交新增专业申报材料,而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中国文化报》、《艺术教育》都在利用自身资源积极促进、推动专业申报工作。

这一阶段艺术管理完成学科化与合法性建构,在政产学研各界集体行动中关键性学者、专家发挥了引领作用,国际交流更加丰富且逐步进入合作阶段。一方面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人才培养提出需求,另一方面教育与文化领域的“放管服”有待破题。

表7-2 2000-2014期间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创建艺术管理系科情形

注:教育部公布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全国共计31所,上述资料根据2014年6月期间各艺术院校网站信息查询或百度搜索,有的艺术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艺术管理系科名称作了更改。

通过对专业发展过程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①大陆艺术管理教育起始与演变首先是基于本土的社会需求而内生的,其次是逐步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以及利用西方的学术资源,而且在创始时间点上与欧美几乎同步。②从空间分布来说,艺术管理教育最早发生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举凡市场经济机制比较充分的地区,文化艺术活动则比较活跃,相关的艺术管理及其教育也就因此得到发展。当然文化、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③从教育结构来说,不管是音乐学院还是美术学院,培养少而精的艺术家固然是其必须紧紧坚持的核心目标,但却不应该是唯一目标,因为培养面广量大的艺术管理、艺术教育人才也是其办学的重要一面,尤其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阶段。或许可以问:艺术院校为什么要举办艺术管理专业?艺术院校为什么能建设艺术管理专业?这当然与高校扩招有关,但根本上还在于艺术管理领域人才培养的外部需求与教学资源的内部可能两者间所构成的推动力。

2.专业设置类型与办学格局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00多所院校开设艺术管理或相关专业,这还是一个保守的数据。相关专业有文化产业管理、文化遗产管理、媒介经营管理,以及一些细分的门类艺术管理,如演艺管理、戏剧管理、影视制片与管理、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从总体现状看,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大概有3种情况:艺术院校依托原有艺术类专业向市场进行延伸,综合性大学凭借原有的管理学、经济学专业向艺术拓展,历史学、文学等老学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突围。

艺术管理专业首先在艺术院校完成专业建制。初期的专业归属有两类情况:一类是归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一类是归属美术学、音乐学、影视学等艺术理论专业。凡归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院校对其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而归属艺术理论专业的,则在一级学科上从属于艺术学,进而授予文学学士学位。但在实际办学中,不管艺术管理作为一个方向归属哪类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太多的区别。

就办学依托而言,初期艺术管理专业大致有3种类型。其一,单独成立艺术管理系科,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这种情况在管理方面由于相对单纯而更加富有效率。其二,依托原有的艺术理论系科设置艺术管理专业,如中央美术学院在人文学院中设置(人文学院同时设置美术史论、文化遗产、美术教育等专业)、中央音乐学院在音乐学系里设置(音乐学系同时设有中音史、西音史、音乐美学等专业)、北京舞蹈学院在艺术传播系里设置、中国戏曲学院在戏文系里设置、上海戏剧学院在创意学院里设置、中国美术学院在公共艺术学院里设置。与多个相邻专业共同发展,有利于形成互容共生的教学生态,优化学术资源。其三,在文化基础教学部的基础上组建艺术管理专业,如山东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其中绝大多数为地方综合性艺术院校。这是因为此类院校规模大,文化基础课教师数量多,专业筹建的初衷就是希望基础课教师能够逐步转型,文学课教师可以承担起文化创意、艺术传播、艺术写作等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承担起艺术法律法规、艺术经济、艺术市场等课程,而外语、计算机教师也可以在专业教学上派上用场。

目前从整体上来说,经过20多年的创建,艺术管理教育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办学格局。其一,艺术管理教育的规模化。艺术管理教育最先由艺术或经管类院校举办,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诸多综合性大学也纷纷跟进,以培养研究生、举办高级研修班、开设全校选修课的方式扩大了办学规模,也提升了办学层次。艺术或经管类院校举办艺术管理专业相对来说集中在艺术行政或艺术市场领域内,注重应用也比较具体,而这些综合性高校凭借整体学术实力深度介入艺术管理教育,就把艺术管理的边界拓展了,艺术管理全面且深入地与市场融合、与创意融合、与科技融合、与金融融合,与整个双创教育融合。从而给艺术管理及其教育带来诸多新的变化,其一跨学科的艺术管理成为可能;其二主体性的艺术管理成为可能。在融合的过程中艺术管理功能发生变换,于整个艺文系统之中在居于从属性力量之外又生长出居于主体性力量。

其二,艺术管理教育的类型化。早期的艺术管理教育是从社会培训开始的,然后逐步专业化。而现在的艺术管理教育又超出学校范畴,社会化的艺术管理职业培训多了起来。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中国文联、中国文化集团公司、国家大剧院、中国美术馆等众多艺术单位、文化企业每年举办大量的演艺营销、展览策划以及剧院团、美术馆运营等方面的培训研修,或是针对内部员工或是面向社会公众,或是以国家艺术基金为依托或是以非营利为载体。不同层次的社会培训丰富了艺术管理教育的类型,也对艺术管理专业产生了不知是有利补充还是有力冲击的又一个关键性影响。作为新建专业,艺术管理教育必须厘清在职培训与在校学习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建构起专有的教学品质。

其三,艺术管理教育的国际化。由于国内经济转型以及文化发展带给全球的吸引力,艺术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可谓生逢其时且富有成效。总体来说,2000年以后相较于艺术类其他专业,艺术管理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且深入,举凡设有艺术管理系科的院校——即使处于二三线城市——无不和国外高校建有交流与合作关系,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大型艺术管理及其教育活动,都能看到外国代表的身影。合作的方式不仅包括师生互换、著作互译,也包括共同开发课程、研发项目,交流的场域已从国外转向国内,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中国艺术管理学科正在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新生领导力,培养跨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3.专业获批指日可待

众所周知,国内高校专业的设置是以政府颁布的专业目录为依据的。而艺术管理专业虽然大家约定俗成地命名为“艺术管理专业”,但并不在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之内,所以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它还只是一个专业方向。多所院校已连续3次向教育部申报艺术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尚未取得大家关注的“专业目录身份及专业代码”。在政府严格管制的情形下以专业方向办学确实在招生、就业、资源获取、项目申报等方面面临诸多限制性因素。

作为体制化的高等教育类别,专业就本质而言是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框架,其构成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体系与内容、师资队伍与结构、教学设备与条件、学习年限与毕业标准等要素。专业的生成及演变既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学术发展的结果。通常说来,在本科阶段,专业既要面向职业,又要背靠学科,这也是本科教育与专科/高职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区别所在。当然,亦有另外的高等教育设计:本科阶段注重通识教育,研究生层面分别向职业和学术分流。

本科专业何以成立?在高校完全办学自主的情况下,专业合法性身份既是约定俗成的形象标识,更是水到渠成的内涵结果,但是在政府管制的状态下专业获得合法身份不仅要具备学术内涵还要经过申报、审批等行政认定过程。

国内艺术管理教育从起始之初及至各个发展阶段与社会环境都是紧密关联的,在这个进程中完成了专业设置的自我建构。从最初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探讨,到学科建设、项目研发的交流,直至今日功能再造、价值重塑的辨析,再到当前如何且何时获取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身份及专业代码”的热议,艺术管理及其教育正在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承办等重大举措上,越来越多的艺术管理院系获得历史性突破,开始以整体的姿态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参与到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中来。

在一个艺文环境蓬勃发展的社会中,各类艺术管理的职能和技术将不仅随着艺术形式的转变创新,更能因应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科技趋势、媒介变化等不同因素改变,衍生出新的工作类型与业务需求。

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分设5个一级学科。2012年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目录配置352种基本专业、154种特设专业,除“文化产业管理”均没有以“文化”或“产业”为关键词进行命名的,而以“艺术”为关键词进行命名的则有:艺术教育、艺术史论、艺术科技、公共艺术等将近10种。截止2013年11月的统计,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在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举办艺术管理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学位授权点及研究方向)的单位已有30余家。[21]而且还有更多的培养单位在美术学、音乐学、影视学等门类艺术学一级学科以及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一级学科下开设艺术管理研究生学位点。

[21] 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本科专业教指委课题,“2013年度艺术学理论类专业建设热点与难点调查报告”,南京艺术学院发布。

相较于同类别本科专业或方向,艺术管理师资更加主体,课程更加本体,教学更加内涵,成果更加丰富,已经成为真实而具体、完整且成熟的专业。据此完全可以说,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建制已然成型,在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获批教育部本科特设专业指日可待,从而将与艺术教育、艺术史论等本科专业共同构成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更加完整的教育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