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年凸显,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8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增长至2.49亿,占比从10.2%上升至17.9%。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2021—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2030年占比预计将达到25%。与“边富边老”和“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从迈入老龄化社会时就处于“未富先老”状态。面对即将提速的老龄化问题,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看,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常态。这将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风险与挑战,不仅会因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而显著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也会因劳动力资源短缺而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人类社会在逐渐步入智能社会的同时,也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与智能化养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在当下中国社会,随着老年人需求的快速增长与逐步多元化,对原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养老服务提出了更为严重的挑战。面对与日俱增的养老服务压力,仅依靠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与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老年人的需求,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将智能养老嵌入老龄社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

自2010年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崛起以来,我国的智能养老服务经历了萌芽、探索、起步、建标的四个时期。①2010年,我国的智能养老服务进入萌芽期。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老龄服务信息化,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利用互联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简单系统,专门为老年人定制的电话呼叫服务也开始进入老年人的生活。②2012年,我国的智能养老服务步入探索发展期。2012年10月,“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首次提出了“智能化养老”的理念,标志着我国智能化养老方式探索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随着智能养老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始出现以智能养老为依托的医养结合养老基地,各类监测老年人健康信息的穿戴设备也陆续面世。此阶段的智能养老服务地点较为固定,模式和产品较为单一。③2015年,我国的智能养老服务进入正式起步发展期。自2015年国家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后,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提供智能化养老服务的企业与平台,它们不断探索智能养老的新技术与新模式,充分利用家里的电话、电视和手机等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此阶段的智能养老服务开始考虑老年人的感受和接受能力,无论是平台搭建,还是产品研发,都会考虑老年人的个性服务需求,提供更接地气的智能化服务。④2017年,我国的智能养老服务进入标杆打造期。随着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我国智能养老服务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同年,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尽快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能养老服务体系和标准化示范养老社区。此阶段我国将着力打造智能养老服务的标杆,逐渐规范并引领方兴未艾的智能养老服务市场。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本着深入剖析国内外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发展途径及发展困境的初心,作者们深入智能养老服务示范区、智能养老服务领军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了解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与困惑,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本书除了在理论层面丰富智能养老的内涵外,还在实践层面进行有益探索。首先梳理了智能养老服务的背景、内涵以及发展态势,在系统总结智能养老的概论与本质特征基础之上,研判我国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态势;其次阐述了智能养老服务的实现场域和平台构建,讨论智能养老服务在家庭、社区、机构中的实现可能与面临的挑战,总结智能养老服务的平台构建模式与实践探索经验;接着介绍了我国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状况,在详细分析智能养老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础上,探讨智能养老产业拓展之策;最后开展国内外智能养老服务的模式与实践探索研究,系统介绍国内外智能养老服务的模式与经验,并结合武汉市智能养老服务的实践,总结出智能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与困境破解之道。

面对日趋严峻的老龄化,单纯依靠政府或企业都难以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应该是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一定区域内统一打造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并将区域内的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商业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资源共享与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养老服务领域的真正智能化。

编者

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