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管理标准缺乏

三、行业管理标准缺乏

我国虽然出台了《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有关智能养老的政策,但还缺少关键性的标准规范,使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应有的保障,不利于其规模化发展。正因为统一标准体系的缺失,各个部门自行建立服务平台,缺乏相互间的有效协调和对接;各个机构提供的服务在质量上相差很大、自成一派;各个地方的统计口径不一致,资源难以整合。没有标准就没有管理依据,监管必然缺位。为了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政府出台了《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规划(2013—2017年)》《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等文件,并且很多养老机构也在探索标准化管理,但均没有提及智能养老的标准化。事实上,智能养老因为涉及信息采集、需求分析、质量反馈、产品生产、安全监管、满意度评估等多个方面,更需要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衡量标准来规范养老服务市场。

近年来,随着智能养老服务逐渐从新生事物变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重庆、浙江、江苏等地大胆创新。例如:重庆市第一福利院从2015年就积极探索智能养老服务的标准化管理,不仅通过标准化管理模式统筹院内的各项工作事务、广泛使用智能化设备,而且发布了《养老机构老年人介护服务规范》《养老机构护理服务规范》《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机构老年人评估服务规范》等覆盖颐养、护理、医疗、康复、人文关怀五大服务板块的51项企业标准,涉及服务礼仪、咨询接待、老人出入院、个案服务、送餐、重点照顾、床位整理、鼻饲等32个服务工作点位,建立了32项服务的具体流程图、统一了25项技术方法、明确了43项具体服务要求。标准化服务流程体现了“亲情化、人性化、个性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初衷,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自2016年以来,浙江绍兴市制定并发布了《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与管理规范》《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组织)基本规范》《老年人信息管理规范》《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管理规范》《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服务与管理规范》《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基本设施规范》《居家养老入户服务规范》等7项推荐性市级地方标准规范,涉及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质量、信息管理和服务、质量评估与监督、队伍建设等方面。不仅如此,2017年11月30日,绍兴市社会福利院发布了全国首个智慧养老企业标准化体系——《智慧养老管理和服务规范》,将智慧养老的管理、设备设施、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细化规定,使智能养老服务有标可循。2019年3月30日,无锡市民政局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制定的国内首个智能养老建设省级地方性标准《智慧养老建设规范》发布。该标准规定了智慧养老建设的概念模型、系统架构、技术要求、框架功能等内容,明确了硬件、软件、第三方监管标准,还从物联感知、网络通信、计算存储、数据融合、智慧应用、安全保障等八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该标准提出了可执行、可量化的工作规范,填补了目前国内智能养老建设具体规范方面的空白,将引领智能养老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尽管上述几个地方在智能养老服务的标准化建设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是重庆市和绍兴市建立的标准都出自于养老机构,无锡市的《智慧养老建设规范》也只是地方性标准,其可复制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所以说,我国智能养老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智能养老服务没有科学的规范和标准,亟待全国性的标准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