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老化理论
在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早提出了健康老化理论,指出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是多方面组成的一个整体。[1]要实现一个国家整体的健康目标,就需要实现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目标,个体或者群体必须能够认识和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愿望,应对甚至是改变环境。因此,健康并不仅是人们生活追求的目标,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的一种资源。[2]基于此,有学者认为在一个健康老化的社会中,大多数老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均处于健康状态,即便是过度老龄化,也不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太大的负担与影响。[3]由于无法用单一指标来测量健康老化,本书认为健康老化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①老人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就能维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功能,能够享受较高的生活质量,虽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难免也会出现身体功能障碍等问题,但整体上能实现“无疾而终”的目标。②在全社会的老年群体中,健康、幸福、长寿的老年人占比不断增加,与我国老年人的生活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一致的。③老龄化社会无法避免地带来劳动力减少及医疗、社保压力增加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而健康老化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负面影响,在保持老人健康、稳定生活的同时,也确保整个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影响健康的因素非常多,既包括个人层面的能力与行为,也包括整个社会环境(如经济环境、医疗保健环境等)。有学者发现,在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个人健康行为的影响尤为突出,特别是个人50岁以前的行为习惯,对65岁以后的生理和心理将产生持续影响。因此,如果个体能在50岁以前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诸如坚持有规律的锻炼身体、能较好地处理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压力等,那么他们将有更大可能享受更加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4]对于拥有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7月3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49亿,占总人口的17.9%;65岁以上人口约1.67亿,占总人口的11.9%。其中,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约4000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日趋庞大的老年群体应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点关注对象。在养老服务领域,“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医疗与养护的深度融合发展,更离不开“人工智能+医养”的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