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能养老存在的问题与阻碍
西方高收入国家在智能养老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不少难题与挑战。我们不仅需要借鉴其发展经验,也要警惕他们碰到的教训和问题,从而完善自身的智能养老发展模式。美、德、日等国在该领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体系成熟,改造升级难度大
成熟完善的智能养老服务体系是西方国家在智能养老领域的一个显著优势,但这种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智能养老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以日本为例,该国智能养老设备与护理机器人的生产制造主要被索尼、理光等几个巨头掌控,而新兴的中小企业难以形成,更难以进入该领域,“独角兽”企业难以在日本的养老服务市场中出现。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研发思路固化,难以呈现出突破性的创新。同时,成熟的发展模式导致新技术的市场转化成本高,养老机构和卫生服务机构更习惯于、倾向于使用已成熟的、长期使用的技术和设备,以新技术、新设备取而代之面临较大的阻碍。
(二)高科技设备售价昂贵
尽管高收入国家的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相对较强,但护理机器人等高科技养老服务设备的高昂售价和同样高企的维护与售后支出仍然阻碍了智能设备在养老领域的普及。以德国的环境辅助生活系统(AAL)为例,其在养老服务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价格昂贵仍可谓是该系统的最大弊端。尽管欧盟不断通过补贴等形式促进AAL系统降价,以提高其在各国家庭的普及率,但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每50平方米高达2500万美元的售价仍然过于高昂,再加上每年必须缴纳的各种服务费用,这就让许多经济条件较为一般的老年人难以承受。[12]再以日本的智能养老服务设备为例,用于提高养老护工的腰部支撑力的“人体充气肌肉装备”每一件的价格高达60万~80万日元,合人民币3.8万~5.1万元;用于帮助老年人行走的辅助装备售价高达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近20万元。这些高科技装备是如此昂贵,以至于它们只能在享有政府补贴的养老机构中才看得到。日本服务型机器人设计领域的知名专家小林宏教授指出,服务型机器人在日本的整个机器人领域中仅占10%左右,而这一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高昂的维护费用。可见,即便是在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发展智能养老,也不得不面临“买不起”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的出现也与日本、德国在产品设计和生产方面精益求精、“不计成本”的特征有关。如果说设备价格高是智能养老在西方高收入国家难以完全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话,那么这一因素对中国的智能养老行业发展的影响应该会更为突出。
(三)养老服务设备功能相对单一,产品线繁复
在机械设计领域具有深厚积淀的企业往往重视产品功能的针对性与专一性,即注重对产品最为核心的功能进行完善和打磨,并为各种功能分别开发产品,由此打造出了功能先进、技术领先、做工精良的专业化设备,这是以德、日企业为代表的工业巨头的优势所在,但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他们不愿或不倾向于设计生产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型产品,机械产品种类繁复、分类复杂,产品看似精密实则实用性有限,这也是德、日企业的通病,这类问题在智能养老设备制造方面同样存在。我国在智能养老设备制造领域应吸取此类企业的教训,着力开发多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设备,节约养老机构和家庭的购买成本和学习成本,提高智能助老产品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