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养老智能化的局限与挑战

四、机构养老智能化的局限与挑战

与智能化居家养老一样,智能化机构养老也处于该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因而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不完善之处,同时机构养老的智能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严重阻碍了智能化机构养老的推广与拓展,这对于智能化养老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挑战。具体来说,机构养老智能化存在的局限与面临的挑战如下。

(一)养老机构智能化的发展程度有限

智能化机构养老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养老机构本身实现智能化。按照《养老设施智能化系统技术标准》的要求,智慧养老机构的建设应当包括养老专用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信息设施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养老综合管理系统。但就养老机构智能化的普及程度来看,当前的整体情况并不容乐观。《我国典型地区养老服务机构一线从业人员服务能力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调查的22个省份的28个城市数百家养老机构中,近半数养老机构尚未建立信息化系统。具体而言,44.6%的养老机构未配置信息化系统;40%左右的机构已经配置了信息化系统,但其中仅有约三分之一是自主研发的系统,另外三分之二则是从外部购买的成型的信息化系统。大多数机构倾向于从外部购买智慧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运用于电子登记、监控、财务系统方面。[15]可见,当前我国养老机构不仅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较低,且养老服务系统的研发能力弱,自主研发占比较低,并未掌握机构养老智能化的核心技术。

养老机构较低的智能化水平在养老服务设备层面主要体现为智能化设备的使用率不高。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指出,在我国多数养老机构中,智能养老设备的使用主要存在“一高三低”的现状,即“设备安装、普及成本较高;设备普及率较低、利用率较低、政府和公众对智能化认识较低”[16]。可见,智能化设备的普及程度与利用水平有限,是阻碍机构养老实现智能化的重要因素。

(二)机构养老智能化受限于养老机构的认知与接纳程度

与设备方面的滞后相比,智能化机构养老模式发展面临的更严重的问题体现在“人”的层面特别是人的认知层面。目前养老机构展现出的智能化水平主要还停留在信息平台建设的阶段,而养老服务设备、安防设备的智能化,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利用等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部分养老机构的管理者自身缺乏智能化养老的相关知识,利用智能化技术的能力不足,对于智能化对机构的作用与价值也缺乏基本的认识。田丰指出传统养老机构对于智能养老的认识程度相对落后,他们普遍将智能养老简单地理解为“无非就是购买一些智能设备,并把这些智能设备应用到养老服务中”。应当明确的是,智能养老的本质应该在服务而不是产品,传统智能产品的设计仅仅实现了功能,未能结合专业服务,因而停留在了“伪”智能的阶段[17],而这种认识恰恰是多数养老机构管理者所不具备的。此外,多数养老机构也缺乏智能化养老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难以在认知层面加强对智能化养老的重视程度,也难以认识到对机构养老模式进行智能化改革的意义与价值。

除了认识层面的阻碍之外,养老机构还需打破一些其他的阻碍才会真正接纳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即便养老机构的管理者认可了智能化养老的作用与价值,他仍会产生一系列顾虑。具体来说,养老机构要接受智能终端的进驻,甚至全面采用云平台等智能化管理平台来管理老人的身体健康,还有成本方面的忧虑。[18]例如具有盈利导向的民营养老机构会担心投资智能化养老产业或对现有的养老机构进行智能化改造需要投入的成本过高,而获得的收益难以覆盖成本,更难以实现盈利,因而出于经济理性的考虑而拒绝发展智能化机构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