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主体过于单一
智慧养老需要政府、个人、家庭、社区、医疗机构、服务商、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通力协作。老人是服务的接受方,家庭、社区、养老机构、服务商是服务的提供方,其中,服务商涉及科技研发、医疗器械、建筑设计、老年用品、金融地产等多个领域。只有所有主体各尽其能,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借助科技含量高的技术、设备、产品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用品并打造智能家居、智能社区、智能养老机构,才能让老年人在晚年享受到高品质、便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智慧养老服务的发展壮大必须有雄厚的资金投入做后盾,因为无论是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构建,还是线上线下服务的提供,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当前该领域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部分地区和城市通过财税补贴等形式加大了对智能养老服务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诸如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武汉等智能养老服务走在前列的城市,利用政府的资金扶持,在智能社区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政府的财政能力是有限的,作为一个新型业态和朝阳产业,智能养老服务的长远发展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广开投资渠道、吸引多方投资。可是,由于养老服务业是个投资数量巨大、见效周期漫长、利润回报率不高的行业,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较弱。据统计,目前市场上超过60%左右的民营养老机构亏损,30%左右的持平,10%左右的微利,可以说现在养老市场很大一部分民办机构处于亏损状态。并不乐观的运营现状,影响了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的信心和热情。同时,民间资本创办养老机构时,因为兼具营利性和公益性,土地利用申请难得获批。另外,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后的定位左右为难。例如:创立民办养老机构之后,如果登记为民办非企业组织,就属于国有公共财产,可以享受政府的养老优惠政策,但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不能用于抵押贷款、不得设立分支机构,这决定其规模受限、收入有限和融资不易;如果注册为公司,虽然可以盈利,但不能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必将增加运营成本。
总之,由于当前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的门槛较高、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其他融资风险大等原因,影响了民间资本进入智能养老服务行业的积极性;再者,由于我国相关支持政策的规范性不太强、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也引致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对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引导作用不大,一些养老服务项目和服务机构运营困难,难以为继,寄厚望于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来助推。正是出于以上多种原因,有意向进入智能养老服务领域的民间资金对行业前景信心不足,在跃跃欲试之后真正行动的少,而处于犹豫观望状态的多,让政府在该行业差不多唱起了投资“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