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显著变迁的体现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国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施行,中国传统的大家庭逐渐消亡,家庭规模逐渐向小型化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家庭的思想认识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自由生活与独立空间,导致核心家庭的不断增加。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始终存在,导致大量的农村家庭劳动人口外出务工,从而出现一大批空巢家庭与隔代家庭。
(一)家庭规模小型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规模因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依据历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3~4人组成的小型家庭数量迅速增加,而由5~6人组成的中大型家庭数量却急速下降。据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量为3.1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下降了0.34人,降幅为10%。与此同时,我国的家庭户数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家庭户数总计有34837万户,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家庭户数上升至40151.7万户。在全国普遍出现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背景下,城乡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城镇家庭户的平均规模要显著低于农村。
(二)家庭结构核心化
家庭规模的不断小型化,不可避免地推动家庭结构核心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核心家庭就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家庭结构类型。家庭结构核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的不断增加。其中,核心家庭主要指两代人共同居住的家庭,主干家庭主要指三代人共同居住的家庭。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1994年至2009年间,核心家庭的比重虽然由65.88%下降到54.64%,但占比依旧在一半以上,同时,主干家庭的比重由19.22%上升到22.95%。可见,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占比始终在七成以上,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一直存在。在主干家庭的占比上,城乡家庭依旧存在较大差异,农村的主干家庭占比要显著高于城镇。
(三)空巢家庭比例显著增加
在不断提速的城镇化浪潮中,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制经济发展壁垒,大量中青年劳动力离乡背井,外出务工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留守家中的往往是年迈的老人,从而导致大量空巢家庭的出现。除了外出务工原因外,也存在因生活方式、家庭观念的差异而导致空巢家庭的产生。显然,规模庞大的人口流动是产生空巢家庭的主要原因,中青年是流动人口的主力军,他们为了生计长期在外居住,而绝大部分老人因“跑不动”“不愿跑”等原因留守在家中,成为“空巢”老人。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中国人口与发展中心共同研究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1亿人。空巢家庭的比重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城乡差异,城市空巢家庭比重更大。2012年,据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介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达到49.7%,农村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为38.3%。但随着城镇化不断提速,农村空巢家庭的上升速度将快于城市。更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在中国老龄人口接近3亿人时,空巢老人家庭的占比可能上升至90%,这意味着将有超过2亿的空巢老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