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养老发展方向与智能化趋势

二、机构养老发展方向与智能化趋势

传统的机构养老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出机构养老改革与转型的现实需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深化与养老政策的不断完善,当前在机构养老领域开始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新变化,这些发展与变革最终都要依靠机构养老的智能化来实现。

(一)机构养老的发展方向

当前在机构养老领域呈现出的转型与发展方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机构运营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

随着关于机构养老的一系列规范与标准的出台与完善,养老机构的建设与运营进一步向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年发布了《养老机构医务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养老机构护理站基本标准(试行)》,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8年批准《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J450-2018)作为行业标准。2019年2月1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另外,各地也陆续出台了涉及机构养老的各种地方法规,例如湖北省民政厅早在2010年底就印发了《湖北省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规范(试行)》,并于次年9月发布《湖北省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办法(试行)》,此类规范指导性文件对湖北省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所提供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与质量控制、服务合同评审、评价与改进等方面做了细致的说明,制定了明确的标准。[13]上述国家与地方出台的文件均涉及养老机构的标准规范,对机构养老产业各方面的具体规定做出了统一安排与要求,一方面表现出国家对健康养老产业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日趋注重养老机构运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机构养老服务模式自身趋于完善与成熟。

2.经营模式更加连锁化、集团化

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另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为经营模式的连锁化与集团化,这一趋势同时也是机构运营标准化、规范化的产物。在人口老龄化、建国后第二次“婴儿潮”人口进入老年的宏观背景下,小规模、分散式的养老机构越来越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机构养老在经营层面开始呈现出集团化、连锁化的发展趋势[14],通过壮大养老机构的规模,发挥规模效应以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3.养老服务更加亲情化、人性化

服务机制过于刚性,养老服务专业化有余而人性化不足,是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向着更加亲情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是机构养老发展的又一方向。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指出:随着政府对于养老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民间力量对养老服务业不断介入,养老服务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养老机构发展的模式将逐步走向“集约型”。在这一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养老机构会更加注重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特别是注重服务的人性化和亲情化,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占领市场,同时通过亲情化、人性化的服务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

(二)机构养老的智能化趋势

不论是机构运营的标准化、经营模式的集团化还是养老服务的人性化,最终都需要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来实现,需要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式科技的加持以完成海量数据信息的计算、存储与传输。养老机构的智能化建设,正是顺应“供给侧”改革总思路,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养老服务供给方式进行的技术革新与创新性尝试。机构养老的发展最终必然走向智能化与智慧化,机构养老智能化将会融入养老的主流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机构养老智能化保障机构运营规范化

机构养老的智能化使得机构运营的统一标准与规范能够预先内置于自动化的机构管理系统,让机构养老的有关规章制度得到系统层级的保障,提高养老机构运营管理的透明性,进而保障养老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营。

2.机构养老智能化推动经营模式集团化

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大型养老机构较一般的养老机构对运营管理的要求更高,集中体现在需要管理海量的客户健康数据与个人信息、管理为数众多的工作人员、维护运作同样众多的专业设备。上述要求依靠传统的养老机构管理方式显然难以持续,这就要求在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层面实现智能化,以机构养老的智能化发展推动养老机构经营模式连锁化、集团化。

3.机构养老智能化推动养老服务人性化

一般来说,机构养老服务的人性化一方面体现在工作人员向老年人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并展现优良的服务态度,另一方面体现为工作人员能够对老年人的个性化生活需求进行考察与记录,有针对性地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机构养老通过智能化运营能够在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中详细地录入每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以及其他个性化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向老年人提供专门化服务,从而推动养老服务的人性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