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老人身心特征优化养老服务

四、按照老人身心特征优化养老服务

智能养老产业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老年群体具有一定特殊性,他们既有共性需求,也有特殊需求,为了满足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多元化需求,需要在提供服务之前做好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调研,然后根据调研资料,分类研究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再按需提供服务和生产产品,才能确保供给与需求对接,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才能拓宽智能产品的销路。同时,智能养老服务还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优化原则。

(1)智能养老服务要提倡简略主义。老人因为身体方面的种种原因,对操作复杂的智能产品有排斥心理,越“傻瓜”的服务及产品越受欢迎。所以,老年人用智能产品要尽可能简化界面设计。例如:大号字体、色调对比鲜明、按键或菜单简单、图标易于识别,否则会让视力及记忆力不太好的老人手忙脚乱、眼花缭乱;又如:关于异常提醒,不仅要标识显眼,还要有语音播报,方便行动有些迟缓或者反应不太灵敏的老人及时获取信息,确保无论视觉有问题的还是听力有问题的老人,都能获得帮助。

(2)智能养老服务要突出适老性特点。与年轻人追求时尚、求新求异的消费理念及消费习惯不同,老年人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和实惠,这种差异使得智能养老服务的“适老性”显得特别重要。比如:一些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发出的声音比较微弱或者吐词不清晰,这要求智能设施必须具备模糊语音识别功能。又如:产品上的按钮,最好凸起,便于通过触摸来识别;还要容易按压,因为很多老人都患有关节炎,手指不灵活。再如:产品要耐用,能够承受摔落和频繁操作,这不仅是因为老人节俭,更因为老人总是担心损坏设备。另外,产品的电池使用寿命和待机时间要长,免得老人经常因为忘记充电或没有换电池而无法正常使用,同时,还应具备提醒充电或者更换电池的语音功能,方便老人及其家属提前做好准备。

(3)智能养老产品要具有多语种支持功能。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许多老人不会说标准的普通话,如果应用程序不支持他们的语言,就无法使用,所以,智能养老服务产品不仅要能识别普通话,还要能识别粤语、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及其他使用人口较多的方言。

(4)智能养老服务要线上线下兼顾。当前智能养老服务的线上服务已经发展得较快了,针对老年人旺盛的线下服务需求,服务提供者要线上线下服务兼顾,让老年人无论是需要家政服务、代购代缴、家电维修、送货上门,还是需要健康咨询、陪同就医、外出旅游、法律援助等多方服务,都能得以满足,免去老年人的奔波劳累,足不出户就能拥有所想!

(5)智能养老服务要物质与精神结合。服务提供商在大力发展平台、设备、产品等物质服务的同时,还要注重研发陪伴、社交、心理疏导等精神层面的服务,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老年人对这些服务的知晓度,让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智能产品带来的便捷及其他好处,刺激老年人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