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智能化的阻碍与问题
居家养老智能化体现出了传统居家养老模式与机构养老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当前这一新型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智能化养老也面临着政策、观念、技术等层面的阻碍,需要进一步提升与改进。
(一)体制机制、发展模式与技术尚不成熟
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作为对传统居家养老的智能化改革,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本身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在体制机制、发展模式、技术水平等方面还不够完善、成熟。
(1)体制机制不完善。随着智能化养老产业的兴起与发展,近年来在该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规范指导和要求。2015年1月22日,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全国老龄办华龄中心联合发布《全国智能化养老试验基地智能化系统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技术导则》),从建设设施、物业管理、健康管理、生活服务、照护服务和文化娱乐六方面,提出行业的智能化系统标准。[11]《技术导则》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智能化养老开始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但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特别是针对智能化居家养老的法律规范尚不完善。
(2)发展模式不成熟。智能化居家养老所提供的智能化、信息化服务不仅需要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作保障,还需要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和一定的发展规模作基础。然而,我国的居家养老智能化发展时间较短、运作经验不足,发展模式尚不成熟,发展规模更为有限。同时,居家养老服务链中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衔接,一些社区及社区内的养老服务组织“各自为战”,导致居家养老服务碎片化严重,服务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水平。
(3)技术水平较低。要实现居家养老的智能化,在技术层面需要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一系列高新科技与信息技术的支持。当前我国在智能家居与智能养老领域的技术积累还十分有限,有许多必要的技术还尚未在社区、家庭层面得以应用,仅在部分率先发展智能化养老的地域和社区进行了尝试,要在技术层面实现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的成熟仍然任重道远。
(二)受限于老年人的接纳程度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对于“90后”“00后”“10后”等一批“互联网原住民”来说可谓“像呼吸一样自然”,但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却不是那么熟悉。许多老年人在面对智能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时难免需要更长的时间去了解、接纳和适应,而老年人对养老智能化的接纳程度的高低无疑限制了居家养老的智能化发展。这种限制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心理层面的接纳。许多老年人特别是“怀旧”心理较强的老年人往往不大愿意接纳智能化服务等“新东西”,特别是当这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方式与老年人原有的认知习惯和生活习惯不一致甚至对其造成冲击时,老年人就更难安下心来去接纳。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对于传统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心理依赖,哪怕仅对其做细微的调整与改变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这种心理层面的排斥是智能化居家养老在社区、家庭的普及的一个阻碍因素。
(2)能力层面的接纳。对于老年人来说,即便在心理和情感上愿意尝试、接受智能化的养老设备与服务,也依然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去学习与适应这种与过去不太一样的养老方式。一般来说,老年人不论在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还是反应能力方面都与青少年乃至中年人有一定的差距,他们对各种科技与技术应用的利用不如中青年群体那么得心应手,对于新设备的学习能力也较弱。智能化居家养老与互联网技术密不可分,而老年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意识、需求和能力也远远低于年轻人。上述情况都阻碍了老年人对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的认识与接受,也让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普及与推广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社区与家居改造成本高、普及率低
要在社区和住户层面实现智能化居家养老,在社区层面要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安装数据存储系统等专业设备,在住户层面要进行智能设备和智能家居家电的安装、调试。因此,想要享受智能化养老服务带来的高效与便利,社区与家庭都需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对社区与家庭在养老领域的投入有一定的要求,从而在成本方面抑制了社区与家庭运用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阻碍了居家养老智能化的普及率的提升。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智能化居家养老普及率较高、发展较好的往往是在建成之初就铺设智能化设备或以智能化养老服务为“卖点”和“亮点”的社区,而不是在中途进行智能化家居改造的社区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