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老化理论
2025年08月10日
二、生产性老化理论
早在1983年,为提醒人们关注老年人的自身能力以及他们对家庭、社区所做出的贡献,罗伯特·巴特勒首先提出了生产性老化这一概念,并在随后的研究中对生产性老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5]基于罗伯特·巴特勒的研究成果,后续不少学者对生产性老化展开研究,巴斯等认为生产性老化不仅包括老年人从事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活动,还包括其他开发其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活动,不管老年人是否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报酬。[6]豪厄尔等认为老年人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主要为工作、志愿服务和照顾三种类型。[7]生产性老化理论引入国内后一般被翻译成“老有所为”,被学者们界定为老年人自愿参与社会发展,依据自身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8]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年人积极参与始终贯穿于生产性老化之中,要想实现生产性老化,老年人就必须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如豪厄尔等认为的工作、志愿服务和照顾等活动。社会活动的种类繁多,参与社会活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可能会受到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会受到健康状况、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参加社会活动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但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会获益良多。首先是生理层面的直接获益,多参加社会活动会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提升其感知运动功能,能有效预防患病率和降低死亡率。其次是心理层面的直接获益,参与社会活动意味着与外界保持较高频率的交流与互动,会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各项心理状况,提升其认知功能和幸福感,能有效预防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最后是社会层面的间接获益,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能让社会更多地了解老年人的各类情况和能力,有效消除社会上一些不利于老年人的偏见与行为;此外,还能充分挖掘老年人的潜力与资源,缓解当前社会中的结构性人力资源短缺困境,降低社会的养老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