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建设堪忧
专业服务离不开专业人才。作为一种带有技术性的新型行业,智能养老服务更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可当下,专业人才的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相去甚远,尤其缺乏高级医护人才、经验丰富且有前瞻性思维的管理人才、懂信息技术的专业培训人才。人才队伍建设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数量不够。根据第4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当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达4000万,而我国现有养老护理人员不到30万人,养老护理人员缺口达1000多万。人才缺乏的首要原因是专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偏少。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全国高校本科新增专业名单中,有29所本科院校新增养老相关专业,含护理学、康复治疗等,不过学生报考意愿低,招生状况不理想。截至2017年8月,全国开设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共159所,大多数是2015年以后才建校的,招生规模不大,人才培养经验不足。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全国每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1000~1500人,远不足以满足行业需要。按这个培养速度,超过千万的人才缺口没有补上的可能性。正因为每年各院校的毕业学生数量十分有限,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被有竞争力的大型养老机构预定了,致使一般养老机构根本无人可招。
(2)人员结构不优。从职业资格来看,目前近30万护理员当中,取得职业资格证的只有4万多人,仅占13%;从年龄结构来看,41~55岁的护理人员成主力,40岁以下的占比很小;从文化层次来看,根据民政部的调查,养老护理员的来源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或下岗职工,其中小学文化占21.7%,初中文化占45.2%,总体受教育水平低下。所以,整个队伍呈现年龄偏大、素质偏低、专业性不强的特点。
(3)队伍稳定性差。养老服务队伍不仅数量很少,而且队伍流动性大。在有限的养老专业毕业生中,有的刚毕业就选择其他行业就业,有的没有坚持到实习期满就跳槽了。那些非专业但充当主力的服务人员,能长期坚持的也不多。根据民政部的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15个省份的养老护理员中,从业时间不到1年的占14.8%、1~2年的占25.9%、3~5年的占30.6%。之所以队伍不稳定,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薪酬较低。就武汉市来说,2018年护理员的工资,拿到4000元就算很好了,大多数达不到这个水平,最低的只有2000多元,比武汉市最低工资标准1750元多不了多少。二是工作压力大。养老服务属于高危和高压工作,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岗位责任重、社会认可度低,受服务对象及其家属责难是常事,抗压能力不强的人很快就会身心疲惫,不得不转行。三是发展空间小。由于行业内部针对不同人才的培训晋升机制和激励管理制度没有建立起来,缺乏多元、公平、畅通的上升通道,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所以人心不稳,流动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