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政策频繁出台

一、鼓励政策频繁出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预计到2025年,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2.96亿,占比23%。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十分重视养老产业,近年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有力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发展。例如:

2011年,国务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主要任务”中要求“加快发展居家养老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此次提出建设“养老信息系统”,可以说是智能养老概念的萌芽。201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把“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规定“地方政府要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2015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列出了十一大“重点行动”,其中的“互联网+益民服务”即促进智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具体内容为“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鼓励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等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第三方在线健康市场调查、咨询评价、预防管理等应用服务,提升规范化和专业化运营水平。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2015年,民政部、发改委、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颁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即“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对老年人信息的动态管理;支持民间资本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和各类社会主体服务供给,发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发展老年电子商务,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服务项目”。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其指导思想是“大力推动政府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和公众健康医疗数据互联融合、开放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积极营造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规范、创新应用的发展环境,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探索服务新模式、培育发展新业态”。2016年,人民银行、民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完善促进居民养老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包括“创新专业金融组织形式,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开展养老领域金融业务、积极培育服务养老的金融中介体系”。

2017年3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在“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中专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程”,即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以失能、独居、空巢老年人为重点,整合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机制,方便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向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日间照料等服务;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智能终端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平台、信息系统、APP应用、微信公众号等,重点拓展远程提醒和控制、自动报警和处置、动态监测和记录等功能,规范数据接口,建设虚拟养老院。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发布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对推动智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予以总体部署,其发展目标定位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健康管理、居家养老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基本普及,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显著提升。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制定50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从上述政策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智能养老产业的概念逐步从萌芽到成熟、思路越来越清晰、发展目标越来越具体、推进手段从倡导建议到试点再到推广,进展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