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变迁带来的挑战

二、家庭变迁带来的挑战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与生活的基本单元,决定了家庭功能的实现一方面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家庭变迁的制约。在家庭快速变迁的大背景下,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正遭受越来越多的新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规模小型化引致老人家庭地位的改变

在传统社会,特别是农业文明社会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在以血缘为纽带组建的大家庭里面,存在较为严格的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当家庭成员步入老年后,往往成为大家庭中的长者,掌握着家庭内部大部分事物的决定权与支配权,老人在大家庭里面的地位也往往是最高的。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农耕社会逐渐解体,大量青壮年长期外出务工,家庭逐渐小型化,导致传统家庭生产的规模和收益水平也随之显著下降。虽然低龄老人仍旧通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在整个家庭的收入构成中,老人的收入占比非常低。随着家庭生产功能的不断外移,老人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也随之下降,经济地位的下降会直接导致老人的家庭决定权与支配权的丧失。

(二)家庭结构核心化引致家庭消费导向的改变

家庭结构核心化直接导致“四二一”型家庭结构的产生,极大地增加了年轻夫妇的养老压力,使得家庭养老支出压缩。在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老年人持续增加的时代背景下,即使一些赡养意识较强的子女,也会因家庭经济支出紧张而减少养老支出。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李希撰文中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不管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还是比重,连续7年呈下降趋势,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2018年末就业人口总量也首次出现下降。在家庭收入整体趋紧的情况下,家庭的消费重心越来越偏向子女下一代,进一步压缩了家庭的养老支出。家庭结构核心化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家庭代际伦理转变,由传统伦理本位向核心家庭本位转变。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家庭消费的重心转移到子女教育、抚育上,无形之中降低了年轻夫妇为养老服务买单的意愿和能力。

(三)空巢家庭引致老人精神慰藉需求剧增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空巢家庭、空巢老人即将成为养老领域的常态与主体,这对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了最直接、也是最大的挑战。在子女离家后,家庭内只剩下日益年迈的老人,家庭气氛日渐枯燥与乏味。虽然对于部分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来说,基本的生活保障还存在困难,但对于绝大部分空巢老人来说,最缺少的不是最基本的经济供养,而是精神上的慰藉与日常生活照顾。精神空虚与日常照顾不到位的老人,极易产生一系列心理乃至生理上的并发症。长期居住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容易患“空巢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精神衰老速度加快,思维判断能力迅速衰退,进而诱发老年痴呆、抑郁等生理和精神上的疾病。对于那些基本生活保障存在问题的空巢老人来说,还会产生更为极端的后果,那就是选择自杀。在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刘燕舞老师的研究成果影响下,贫困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自杀现象逐渐引起了官方、学术界等多方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