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在信息化背景下,养老服务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科技为不同老年人提供智能养老服务。智能养老服务不能盲目而为,必须首先清楚服务对象所处的主要场所和具体服务需求,才能让各类智能设备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本章分为五个小节,在介绍老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家庭、分析四种老化理论、探讨老年人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阐述智能养老服务的实践。具体而言,第一节阐述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家庭的变迁与挑战。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核心化、形式空心化日益加剧,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需求也随之发生显著改变,养老服务面临一系列新的情况与挑战。第二节梳理智能养老服务的理论基础——四种老化理论。不管是提供传统养老服务,还是智能养老服务,清晰了解老人是如何老化都至关重要。本节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四种主流理论——健康老化理论、生产性老化理论、成功老化理论、积极老化理论。第三节分析老年人的信息需求与信息技术支持。智能养老服务的最终落地,必须以深入而全面地了解老年人的需求为前提,特别是信息化需求。本节主要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分析老年人的物质信息需求和精神信息需求基础之上,阐述满足各层次需求的信息技术。第四节为智能养老服务的实践探索。本节以武汉市硚口区的智能养老服务实践为例,详细介绍了硚口区为满足辖区内老年人的需求,探索推出统管全区的智能养老服务系统——“133服务平台”,即构建一个平台(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突出三大服务(助餐、护理、医疗)、强化三大支撑(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养老社会组织、助老志愿队伍)。第五节探索智能养老服务的新兴领域。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智能养老服务,必然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而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智能养老服务必须与大数据、医疗和机器人等开展深入结合,不断探索出新的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周到、及时的服务。
【注释】
[1]WHO.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 WHO Chronicles[M].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47:16.
[2]WHO.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R].1986.
[3]邬沧萍,姜向群.“健康老龄化”战略刍议[J].中国社会科学,1996(5):52-64.
[4]Bower B.Healthy Aging May Depend on past Habits[J].Science News,2001,159(24):373.
[5]Butler R N,Gleason H P.Productive Aging[M].New York:Springer,1985.
[6]Bass S A,Caro F G,Chen Y P.Achieving a Productive Aging Society[M].Westport:Auburn House,1993.
[7]Howell SMM,Hinterlong J,Rozario P.Productive aging:Theoreticalchoices and directions[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260-284.
[8]邬沧萍,王高.论“老有所为”问题及其研究方法[J].老龄问题研究,1991(6).
[9]Rowe J W,Kahn R L.Successful Aging[J].Gerontologist,1997,37(4):433-40.
[10]Rowe J W,Kahn R L.Human aging:usual and successful[J].Science,1987,237(4811):143-9.
[11]杜鹏,加里·安德鲁斯.成功老化研究:以北京老年人为例[J].人口研究,2003(3):4-11.
[12]Strawbridge W J,Cohen R D,et al.Successful aging:predictors and associ-ated activities[J].Am J Epidemio,1996,144(2):135-141.
[13]Baltes P B,Baltes M M.Successful aging: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successful aging:the model of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J].Optometry Vision Science,2002,79(Suppl):342-350.
[14]WHO.Active Ageing:A Policy Framework[M].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51-53.
[15]宋全成,崔瑞宁.人口高速老龄化的理论应对: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3(4):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