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养老服务的实践探索

第四节 智能养老服务的实践探索

面对老龄化与智能化双重发展的浪潮,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和规范智能养老服务。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先提出了智能化养老的理论,鼓励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智能养老的实践探索。为进一步推进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为引导规范智能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计委印发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计划在五年内建设500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在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各省市纷纷行动,本节将主要介绍武汉市的智能养老服务实践。

武汉市是中央财政支持的第一批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城市,武汉市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积极开展智能养老服务。在13个辖区中,硚口区开展智能养老服务较早,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智能养老服务体系。硚口区总面积41.4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2.86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4.22万人,老年化程度达到26.91%,远高于全国老龄化水平,在武汉市也属于老龄化程度第二高的城区。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年化形势,硚口区委、区政府认识到仅靠传统的养老手段和技术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构建智能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发展方向,必须积极谋划部署开展智能养老服务实践。硚口区遵循“不求快但求实、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大但求专”的实践指导原则,在充分了解辖区内老年人需求的基础上,推出了统管全区的智能养老服务系统——“133服务平台”,即构建一个平台(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突出三大服务(助餐、护理、医疗)、强化三大支撑(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养老社会组织、助老志愿队伍),并把该服务系统的建设列入全区社会事业一号工程范围内。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一智能养老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