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与困境

三、失能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与困境

在老年群体中,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需求最多、护理难度最大、护理人员最紧缺,迫切需要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提供全面、及时的养老服务。近年来,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也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稳定的照护服务,不仅是老年人家庭和个人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普遍而紧迫的社会问题。

(一)失能老年人的界定

失能老人是指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根据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差异,失能可分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一般来说,社会上通常按照国际通行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S)来测量老年人的失能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S)包括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移动和洗澡六项核心指标,只要有一项或几项需要别人提供帮助,即可界定为失能老人。具体而言,如果有1~2项老人无法自己独立完成,则可界定为轻度失能(也称部分失能);如果有3~4项老人无法自己独立完成,则可界定为中度失能(也称部分失能);如果有5~6项老人无法自己独立完成,则可界定为重度失能(也称完全失能)。由于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失能老人需要提供长期的护理服务,需要社会、家庭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社会和家庭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人口红利时代正在消退,劳动力逐渐成为较为稀缺的资源,劳动力市场的人力成本也逐渐增加,直接导致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专业人员短缺问题。在家庭规模小型化背景下,绝大部分家庭缺少能长期照顾失能老人的人力。如何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旺盛与护理人员短缺矛盾,已成为当下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前提下,如何有效组织协调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大有可为。基于此,在构建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时,需着重分析掌握失能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

(二)失能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我国失能老年人具有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的特点,在“十四五”期间,失能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将出现井喷式增长。对于老年人来说,日常生活照料与护理服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失能老人更是如此,以下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失能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1.对生活照料的需求

从上文对失能老年人的界定可知,国内目前主要依据国际通行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S)来评估老年人的失能程度。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依据ADLS的六项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失能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吃饭”这一项无法实现的老人占比高达9.6%,“穿衣”无法实现的老人占比为12.2%,“上下床”无法实现的老人占比为12.1%,“上厕所”无法实现的老人占比为15%,“洗澡”无法实现的老人占比为26.6%,“室内走动”无法实现的老人占比为13.1%。[5]通过这些数据可知,我国的失能老人中,日常生活能力欠缺的占比非常大,在家庭照护人力日趋吃紧的社会背景下,其需要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社会化生活照料服务。随着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数量的增加,日常生活照料需求也会显著增长。当失能老年人在生活自理上遇到障碍的时候,首先会希望家庭或者社会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帮助其不同程度地弥补丧失的生理机能,然后才是希望获得更进一步的医疗护理和心理慰藉。基于此,本文认为,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在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的时候,应优先考虑满足“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移动和洗澡”六项核心需求,把失能老人的这些核心需求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进行及时对接,方便失能老人及时并长期稳定地享受到与之相符的生活照料服务,切实提升失能老人的幸福感。

2.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患病概率也会随之增加。特别是对于失能老年人来说,生理机能的显著退化会导致其健康状况的不断下降,使其对专业的护理需求更为迫切。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数据,失能老年人的患病率远高于普通老年人,患病率高达96.3%。在患病的失能老年人当中,患一种病的比例为43.1%,患两种疾病的比例为35%,患三种级以上疾病的比例为18.2%。这表明对患病的失能老年人来说,除了需要日常的生活照料,还迫切需要专业的护理服务和不同程度的专业治疗。除了患病率显著上升外,失能老年人的残疾风险也较高。据以往学者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失能老年人中,60~69岁失能残疾老人占比为33.92%,70~79岁失能残疾老人占比为43.73%,80岁以上失能残疾老人占比为22.35%,由此可知,失能残疾老人的占比非常高,尤其是在70~79岁之间的比例非常高。[6]基于此,本文认为高患病率和高残疾率,决定了失能老人除了需要一般的生活照料外,还需要专业的护理和治疗。要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除了对接普通的养老服务组织与机构外,还需把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需求与专业护理机构进行有效对接。

(三)失能老年人面临的护理困境

虽然失能老年人的需求呈现上升态势,但我国满足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与专业护理需求的服务较为滞后,存在制度缺失、资源短缺、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在保证失能老年人获得长久稳定的照料与护理服务方面,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1.沉重的经济压力

失能老人由于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长期获得生活照料或专业护理服务,对绝大部分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2017年,蔡菲菲等对武汉市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状况进行了一项专门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813名失能老年人中,有22.8%的残疾老人没有收入,只能依靠子女支付护理费用,71.5%的失能老人表示医疗费用占全部经济支出一半以上。[7]对有固定收入的失能老年人来说,获得长期的照护服务尚且压力较大,对那些没有收入的失能老人来说,更是负担沉重。对于以小型家庭、核心家庭为主的中国社会来说,护理支出无疑会给失能老人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

2.护理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低

我国目前失能老人的数量已经超过4000万,按照1∶3的照顾比例测算,需要1300多万专业护理从业人员,而我国目前不仅专业的护工非常缺乏,就连提供日常照料的普通护工也非常紧缺。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5年对上海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92%的民办养老院表示招工非常难,55.2%的养老机构表示人手较为紧张,甚至有10.4%的养老机构反映护工不足已经严重影响机构的正常运转了。除了数量严重不足外,护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张静等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的护理从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员构成复杂,缺乏专业技能培训。[8]据笔者多年的调查发现,从事养老护理的从业人员多为50岁左右的农村进城务工妇女,她们学历普遍较低,有不少甚至是半文盲,这些护理人员非常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在智能养老服务时代,护理从业人员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懂得操作一些智能健康设备,并把相关数据传输到手机APP或者智能服务平台上,这对目前大部分从业人员来说,难度非常大。

3.无人照料、无处养老

由于身体机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显著下降,失能老年人需要长期不间断的护理服务。高昂的护理服务支出迫使大部分家庭无法长期聘请专业护理人员,而主要由家庭成员提供护理服务,但是在家庭核心化与小型化的大背景下,疲于应付工作的子女基本没有时间照顾家中的失能老人。就目前来看,子女依旧是失能老年人的主要照顾者,如苏群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儿子与儿媳是残疾老年人的主要照顾者。[9]单独聘请护理人员费用太高,由家庭成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时间和精力不够,是否可以选择养老机构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不管是公办养老结构,还是民办养老机构,收养的更多是身体较为健康的老年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的老年人。在老年人这个弱势群体中,失能老年人更是弱势中的弱势,长期护理存在政府投入不足、市场介入不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