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需求把握不准

四、老人需求把握不准

老年人都普遍存在视力下降、听力不好、记忆力变弱、反应迟缓、腿脚行动不便等问题,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更严重,他们的养老服务需求日渐旺盛。根据全国老龄办的测算数据,到2020年,我国失能、高龄、空巢和独居等养老服务重点对象大幅增加,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达到2900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有1.18亿。庞大的老年群体对老养老服务形成了倒逼形势,特别是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增多使情况更严重,尤其需要智能化养老服务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减轻老年人家庭成员的负担。然而,从近几年我国智能养老服务的供给来看,由于服务供给者对老人需求的把握不准,导致老人对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1)适老性不够。表现为智慧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对接程度不够,智慧养老服务商热衷于打造高端的智能养老设备,而对老年人的信息掌握不足,没有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求,致使设计出来的不少产品功能十分繁杂,不接地气,老人使用起来不方便。比如,有些老人口齿不清、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不会发短信,一些没有语音识别功能的智能产品对他们来说毫无用处。又如,手机、电视及可穿戴产品,按键太杂,子菜单层级多,标识或名称不明了,让那些视力不好、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望而却步,这也是许多为老年人设计的智能产品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2)产品质量有待提升。有的产品只在有网络的地方才能正常使用,一旦老人离开家,就有可能因为没有网络而使智能产品“失智”;有老年人在使用高科技产品时出现了报警信息发出不及时、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不仅没有帮助到老人及其家属,有时甚至“帮倒忙”;有的产品易损坏,更让人烦恼的是产品损坏了却联系不上厂家,售后服务“靠不住”;有的产品是与通信供应商绑定的,无论当月是否使用,都会自动扣费,让生活节俭的老人觉得很浪费;还有智能健康检测产品,显示的数据和指标,专业性太强,没有用通俗语言进行解释的功能,普通老人甚至家属难懂其意,对老人的帮助有限。这些不顺畅的体验使老年人对这些产品给予了差评。

(3)线下服务缺口大。当前,大多数智能养老服务供应商都非常重视平台的建设,以线上服务为主,线下服务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而现实中,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其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对上门服务的需求逐年增加。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需求情况调查,老年人对于上门看病的服务需求最高,达到56.4%,其次是聊天服务为39%,护理需求为30.5%。这主要是因为空巢老人期盼精神慰藉、长期卧床的老人需要持续性护理、生病的老人对医生的依从性强、认可度高,这些问题仅靠线上服务难以解决,需要服务供应商在建好平台的同时,打造智能养老服务圈,让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享受到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

(4)精神服务重视不够。随着社会流动的增加,独居老人越来越多,尽管他们也许衣食无忧,但大多数老人精神生活单调,有的娱乐仅仅是在家看电视,有的只好与猫狗为伴,他们对精神慰藉的需求强烈,然而当前的养老服务供应商偏向于重视平台、设备、产品等硬件的研发和推广,对老人心灵、情感、精神的关怀不太重视。虽然有机构在尝试,但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为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的精神关怀服务还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