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健康养老市场将日益广阔

四、智能健康养老市场将日益广阔

智能健康养老,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设备等先进科技,将老人、家庭、社区、养老机构有机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及时、高效、便捷、质优、价廉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健康养老服务。其核心是通过智慧健康养老云平台,将人、物、信息及各类社会服务资源整合连通,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并促进供给需求匹配。

近几年,全国各地就智能健康养老进行了探索。例如:杭州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身体数据监测、远程会诊、急救定位等服务;济南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全面的健康测评;南京建设了居家养老慢性病远程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厦门开发了慢性病远程管理系统;天津为居家老人提供定制终端、远程服务、紧急求救等一揽子信息化服务;北京的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推出移动生活护理和医护保健。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主要涉及6个领域。一是慢性病管理,包括健康监测、档案建立、病情评估、发展趋势研判、诊疗方案、异常状况预警、紧急救助、康复保健等。二是居家健康养老,包括定期体检、家庭环境检测、远程看护、疾病干预、康复情况反馈等。三是个性化健康管理,比如健康信息采集与查询、疾病风险预估、保健计划制定、保健知识教育、病情诊断与跟踪、健康信息查询等。四是互联网健康咨询,涵盖在线健康咨询、就诊预约挂号、就诊提前指导与诊后康复跟踪等。五是生活照护,即依托互联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订餐、送餐、代购等关怀照料服务。六是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就是为老年人提供无线定位求助、跌倒报警、夜间观测、老人行为预判、防走失等智能服务。

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地的探索可以大致归纳为3种模式。第一种为“需求者+供给者”直接互动模式,即由服务需求者直接告诉服务供给者,供给者再根据需求提供服务。这种模式能够保证供给的时效性和服务的精准性,比较适合低龄老人和有信息技术操作基础的老年人,但高龄老人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弱的老人在购买服务的过程中有难度。第二种是“需求者+中介+供给者”模式,即需求者将服务需求反映到服务中介——智能健康养老服务平台,然后服务中介平台搜索服务供给商并发出服务指令。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服务中介平台可以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大大提高采集需求信息的速度,但也可能存在服务供给不及时、需求在转达过程中被理解得不准确等问题。第三种模式为“供给者+需求者”主动寻求合作模式,该模式与第一种模式的差别在于服务供给者的姿态,在第一种模式中,服务供给者是被动的,而第三种模式中的服务供给者是主动了解客户的服务需求,这种方式有助于供需对接和提高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在各地加紧探索的同时,国家对智能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了。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计生委三部委联合印发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作为智能健康养老产业的第一个规划,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紧随此后的2017年12月22日,工信部公布《2017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包括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52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82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19家。2018年12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的通告》,试点名单中包括26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48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和10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差不多5年多的智能健康养老实践,为智能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国家加紧筹划“健康中国”战略和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当下,《2018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投资价值百强研究》显示,近年来受国内信息技术产业与健康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的刺激,2017年我国智能健康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2.2万亿元,预计未来三年我国智能健康养老产业复合增长率将高达30%左右,到2020年能够突破5万亿元。报告还指出,中国人均健康管理信息化投入约2.5美元,仅为美国的3%,而我国老龄人口的数量是美国老龄人口数量的近3倍,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推动下,智能健康养老将会日益成熟和完善,智能健康养老产业市场会被逐步打开并且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