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养老服务的总体评价
我国智能养老服务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整体服务模式和内容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使用频率也比较有限,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一)智能养老整体服务模式和内容未成熟
1.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不统一
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是实施智能养老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需要通过平台进行数据的互联互通。但是,实践中,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还不够成熟,存在平台不统一的问题,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极大影响了智能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及服务效率的提升。以杭州市为例,西湖区和上城区都有自己的智能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但两地区的平台却并不相同,服务内容差异较大。同一城市即如此,更不用说不同省份了。当然,平台的统一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据浙江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浙江将打造一个全省统一的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浙里养”平台。
2.智能养老的智能化程度不高
智能养老服务主要是基于智能化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可是我国在智能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直接影响了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例如,信息数据的挖掘技术不够到位,虽然通过信息平台收集到了大量的老年人生活状况、身体机能、医疗健康等数据,但是无法科学有效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充分的整理、分析、应用,导致服务的对接难以实现,从而难以提供主动、精准的服务。
3.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不成熟
我国智能养老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却不够成熟。一方面,存在政策不统筹、不配套的问题,业态的发展缺乏自主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目前的智能养老产业尚未形成成熟的集约化的商业模式,规模经营不足,产业链条衔接不够紧密,价值增值程度低,难以获得竞争性优势,不利于推广应用。
4.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
智能养老服务的核心虽然在于技术,可也需要整合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但是,现实中却没能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例如,智能养老服务通过技术可实现监测预警、数据传递等功能,而真正线下的实体服务却还是需要家人、志愿者、社会组织、医院、商家等主体来提供。然而,现在的智能养老服务体系还没能把全部主体整合起来,尤其是在提供实体服务方面,没能充分发挥出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力量,这显然不利于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二)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使用频率低
智能养老服务是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必须要老年人使用才能够发挥出其效用。然而,现实情况是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其原因及主要表现如下。
1.智能养老产品单一
我国智能养老产品类型单一,多限于智能手环、智能手机、呼叫器等,针对性不强,个性化不足,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而且,部分智能养老产品的设计未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能力,人性化不足,致使部分老年人因操作困难而弃用,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没能达到服务老年人的目的。同时,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产品十分缺乏,而数量高达4000万的此类老年人群体正是急需智能养老产品的主体。
2.智能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小
智能养老服务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传统养老模式中的问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然而,目前智能养老服务仍是政府购买性服务,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服务覆盖面仍然较窄,主要以试点、基地等形式存在,或者仅仅在某个小区或公寓里起作用,还没有扩大到更多的老年人生活中去。例如,南京鼓楼区的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只在社会福利院和两个试点小区推开,仅300位老人受益;北京汇晨老年公寓的智能养老服务也仅700多位老年人受益。[9]再加上,目前的智能养老服务主要服务于困难群体,没能扩大到全体适龄老年人,覆盖面较为有限。
3.对养老需求的把握还不准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能满足高层次的需求,而且不同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智能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也必须要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可是,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智能养老多注重于安全和生理的服务,较少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的服务,比如老年人社交、娱乐、教育方面的信息提供与活动组织等,使得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较为空虚。
4.存在银色数字鸿沟
银色数字鸿沟严重制约着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接受度与认可度。由于思想观念、身体条件、年龄等各方面的限制,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接受不像年轻人那样容易,甚至可能对智能养老产品存在排斥甚至恐惧心理,从而导致“银色数字鸿沟”的产生,极大妨碍老年人对智能养老产品的接受与使用,使得智能养老产品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精细化服务难以有效传递。
总之,我国智能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还不完善,服务和产品的质量还不高,市场培育和发展还不够,智能技术的应用还不足,迫切需要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真正发挥出智能养老服务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