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功老化理论

三、成功老化理论

成功老化概念的提出非常早,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只是当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87年,罗韦和卡恩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才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们认为以往那种主要依靠病理变化来研究和划分老化不合理,以往学者依据老人的病理变化,将老人划分为存在相关疾病的病态老化和由年龄决定的正常老化。[9]即使是正常的老化,也会因生理和认知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正常老化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平常老化和成功老化。罗韦等认为成功老化一方面要求老人的发病率和失能率较低,另一方面要求老人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生理能力,并能积极参与生活。[10]国内也有学者对成功老化进行定义,如杜鹏等认为,在成功老化的过程中,外因主要发挥中性作用,可以抵消内在老化进程的作用,最终实现老人身体的各方面机能未发生明显的下降。[11]如果严格按照罗韦和卡恩的概念,只有非常少的老人能达到要求,因为人们在老化的过程中,很难避免因年龄的增加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此外,成功老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身体健康,因此把身体上存在一定残疾的老人排除在成功老化的范围之外。因此,不少学者开始对罗韦和卡恩的成功老化标准提出异议。如斯特劳布里奇等采用主观评价的方法,评价老人是否成功老化,发现50.3%的老人自我评估为成功老化,而如果严格按照罗韦和卡恩标准,只有18.8%的老人实现成功老化。[12]

本书认为成功老化的标准应该更为丰富些,不应从少数几个标准去评判,特别是以身体健康作为前提,把不少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缺陷的老人排除在外。经过诸多学者的反复研究,目前有一种观点受到普遍认同,即认为成功老化的最终目的是最大化获得与最小化丧失,最大化获得期望的目标或结果,最小化丧失不期望的目标或结果,实现的手段为对自身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管理。[13]依据这一定义,不管身体是否健康,只要老人能够在个体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中持续达到最大化获得与最小化丧失,就能实现成功老化。这也为智能助老提供了可能与思路,绝大部分老人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可能无法在互动中持续实现最大化获得与最小化丧失,而开发相关的智能设备能辅助老人实现这一目标,帮助老人实现成功老化。到目前为止,测量成功老化的维度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如从生理扩展到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从客观指标扩展到主客观指标相结合。其中,主观标准主要侧重于老人的主观感受,一般用幸福感去测量;客观标准主要侧重于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一般用生理健康、认知能力和精神健康去测量。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老人,也应区别对待,如低龄老人、中龄老人、高龄老人的成功老化评判标准应该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