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素质的智能养老服务人才
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是智能养老服务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对整个行业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服务的认可度,也影响智能养老的服务品质。在整个行业队伍数量缺口大、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很差的情况下,为解决养老服务水平偏低与老年服务需求增长这个矛盾,必须强化智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朝专业化、技能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否则智能化、信息化人才的短缺必将制约智能养老服务的深入发展。
根据民政部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到2020年要实现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达600万人目标。要实现这个并不容易的目标,必须多策并举。
专业学校教育和在岗职业培训结合。为加快智能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步伐,首先要在高校增设相关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配齐配强师资,配备必备教学设施,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研究平台,建立一批联合实训基地;其次,创造条件组织在职养老服务人员参加培训,弥补专业知识短板,帮助其提高服务水平。
高端护理人才与基础护理人员兼顾。做好智能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养老服务、医养结合、科技助老为重点领域,培养造就一批擅长数据监测与分析的研究性人才,精通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管理人才,善于宣传、推广、使用、维护智能产品的技术人才,同时兼顾基础护理人员的培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队伍,因为养老服务是个需要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的行业,既需要人懂技术、懂产品,还需要人懂护理、愿奉献。
福利待遇增加和社会地位提升合力。为提高智能养老服务队伍的稳定性,政府要致力于增加智能养老人才的福利待遇,以与其劳动匹配的报酬留住人才。比如带薪休假、五险一金、具有竞争力的绩效工资、具有激励作用的职级工资、值得为之奋斗的退休工资,等等。另外,要加大对优秀服务人员的媒体宣传力度,让社会知晓这个群体的不易与付出,增加公众对该职业的了解和理解,改变公众对此群体的“无技术性伺候人”的刻板落后印象,转而以“有技术、有专业、有前途、有奔头”的职业形象示人。
政策性保障与经济性支持共促。由于智能养老行业具有投入成本高、见效周期长的特点,企业一般在创业初期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为了节约成本,会尽可能减少人力投入,结果必将付出因服务质量低下而客源逐渐减少的代价,长此以往,不仅服务人才疏于培养,而且企业也会日渐走向衰落。鉴于此,政府首先要鼓励校企、院企合作办学,资助培养智能养老服务人才的院校办学,并以减免学费等方式鼓励学生报考相关专业。其次,通过以奖代补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企业、社会组织、院校开展智能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并给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参训人员奖励。然后,出台保障性政策,为优秀智能养老服务人才的就业创业、职称评定、晋升转岗开拓渠道,为其居住落户、子女就学提供政策扶持,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拓宽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让他们既有感受得到的实惠,也有看得见的前景,当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得到足够的尊重、支持、认可,必将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并且引得来、留得住。另外,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以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环境吸引海归学子和归国华侨涉足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吸引互联网领域领军人才、特殊人才来我国就业创业或者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资金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