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智能养老标准

二、制定智能养老标准

智能养老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对其需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加快智能养老标准化的建设,以促进行业的规范发展。目前,国内针对智能养老的标准化建设内容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养老服务设施与建筑等领域,关于智能养老方面的标准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1)在养老服务规范方面,2001年,民政部批准发布强制性行业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MZ008-2001),对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管理、设施设备等进行规定,以实施对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管理。2008年,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标识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9部分:无障碍设施符号》,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所使用的无障碍设施的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进行了规定。2009年,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老年人、残疾人康复服务信息规范》(GB/T 24433-2009),对老年人康复服务信息的分类、发布等做了要求。2012年,《养老机构基本规范》发布,从基本要求、人员要求、管理要求、环境与设施设备要求和服务内容及要求等五大方面对全日制养老机构的运行和管理提出规范要求。2013年,《老年人能力评估》(MZ/T 039-2013)行业标准发布,为老年人能力评估提供可操作的评估工具。2016年10月,民政部发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基本要求》(GB/T33168-2016),规定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的总则、基本服务和适宜服务。同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施设备配置》(GB/T33169-2016),规定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施设备配置的原则、基本要求、基本配置和适宜配置。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研究制定了网页无障碍设计与应用、智能穿戴设备、RFID技术与接口、物联网数据等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与标准。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全国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基于各自的工作范围,分别从服务、残疾人设备等方面进行了标准研究与应用。

(2)在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体系方面,民政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联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对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分别对建设内容及项目构成、建设规模及面积指标、选址及规划布局、建筑标准及有关设施进行了规定。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新修订的《城市居住区划设计规范》,对养老院、护理院、托老所等提出了配建要求。2017年7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GB50340-2016)开始实施,原国家标准《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50340-2003)和行业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同时废止。2017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与民政部办公厅发布了《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2018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新修订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放宽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门槛,将独立建造的一、二级耐火等级老年人照料设施的建筑高度放宽至32米,并对老年人照料设施的防火安全要求进行了完善。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新修订的《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50437-2007),规定了老年人社会福利设施级别和分类。2019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行业标准《疗养院建筑设计标准》,原《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0-87)同时废止。

以上标准化建设只是局限于养老服务方面,较少触及智能养老的标准体系设计、养老信息化标准、养老信息化管理标准等方面,真正推动智能养老标准化建设缘自两个文件的颁布,一个是2013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14个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该通知制订了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分别是顶层设计专项行动计划、标准制订专项行动计划、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商业模式专项行动计划、安全保障专项行动计划、政府扶持措施专项行动计划、法律法规保障专项行动计划以及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另一个是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报送2013年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在通知中两部委重点选择智能养老以及警用装备管理、监外罪犯管控、特种设备监管、快递可信服务、智能养老、精准农业、水库安全运行、远洋运输管理、危化品管控等9个重点领域,推进实施2013年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为了进一步加强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物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14—2016年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一批以物联网为代表的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该试点以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应用示范类项目、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类项目为重点领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注重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与行动计划和前期项目做好衔接”六大原则,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标准化方面呈现出注重大数据的存储和应用、互联网技术体系的互联互通、服务平台的灵活可操作性、服务应用系统的多样化等特点。2018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养老设施智能化系统技术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该技术标准是由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现已更名为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制订的工程建设行业标准,主要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设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建设进行了规范。虽然目前还未正式发布,但预计没有大的变化。这三个文件以及之后颁布的系列文件,直接推动了智能养老的总体部署。可以说,此时国家才真正开始对于智能养老标准化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应用和标准化建设的发展。

同时,相关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以及相关专业组织也在智能养老标准化建设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2012年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签订的《中国老龄产业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老龄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之后,系列标准纷纷发布。2013年10月,在“标准建设与养老社区(基地)建设发展论坛暨老龄宜居社区(基地)标准”发布会上,《老龄宜居社区(基地)基本要求》和《老龄宜居社区(基地)评价指南》两项标准发布。该标准从养老社区建设、护理服务、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高端老年宜居社区(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提出了等级划分及评定方法。2014年,由全国老龄办华龄中心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杭州华龄集团共同起草并经专家认证的《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建设规范》和《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管理办法》分别出台。之后,《智能养老实验基地建设标准:规划设计标准》和《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智能化系统技术导则》正式发布,该技术导则规定了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智能化建设的术语、原则以及六大智能化系统的覆盖区域、应用对象、基本要求及规划功能要求,可谓是综合部署智能养老居住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参考标准。以上标准的出台,不仅使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建设有了统一的参考标准,弥补了我国智能养老标准缺失的问题,完善了我国老龄产业标准体系,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促进了智能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在智能养老的健康服务领域,标准化探索工作也未停止前进的脚步。2017年2月,《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制定50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的发展目标,并且把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作为重点任务,要求制定智慧健康养老设备产品标准、数据服务标准、流程规范、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信息安全标准。同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和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申报《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的通知,要求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生产企业或服务提供企业在坚持五项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入围申报,之后,相关企业纷纷响应,积极申报,从而确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18年版)》,并于2018年7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予以公布。2018年12月,为了解决可穿戴产品研发各自为政、数据互联互通难以实现的困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可穿戴产品数据规范》(GB/T 37037-2018),使物联网设备在智能养老应用中有了统一的数据标准,让物联网设备在老年健康与急救中充分发挥作用。

由上可知,随着传统养老模式向智能养老模式的转化,我国智能养老标准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个别到系列化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