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养老服务与机器人结合
中国的老龄化同时面临老年人基数大和增速快两大困境,据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201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24949万人(约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护理人员短缺不只是当下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无人护理、无人养老等困境将长期存在。按照传统的处理思路,为解决养老从业人员短缺问题,政府部门可从鼓励高校开设养老护理相关专业、组织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等方面着手。这些固然是解决养老从业人员短缺的重要政策措施,但由于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各行各业将普遍面临不同程度的劳动力短缺现象,仅增加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与和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远远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养老智能机器人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养老智能机器人不仅能极大地节约人力资源,而且能及时全面地满足老年人各层次的需求。
(一)养老智能机器人的基本功能
养老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是一种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机器,主要用于管理老年人的健康信息、提供基本护理服务、提供语音聊天以及互动娱乐等服务。为了准确模拟人的言行,养老智能机器人必须具备视觉、听觉、触觉等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就目前市面上的养老智能机器人而言,主要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监测管理老年人的健康信息。智能机器人身上安装有专业设备,能够定时对老年人的心跳、血压、血氧等生理信息进行监测与监控。除了收集老年人的基本生理信息外,机器人还具备基本的分析报警功能,能对老年人的信息进行研究,一旦发现哪项生理指标出现异常,可及时把报警信息传输给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亲人等。二是智能聊天功能。智能机器人能够按照老年人的指示和要求,播放天气预报、新闻、音乐及讲故事等,能够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社交聊天需要。目前这方面功能还不够完善,功能较为单一,且基本都是被动应答式服务,缺少主动服务。例如,如果老年人坐久了,智能机器人主动提醒其站起来活动一下;气温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智能机器人主动提醒老年人增减衣服。这些主动提供的服务更能让老年人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
(二)国内外养老机器人的发展
在机器人探索领域,国外起步较早,技术与相关产业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多年来一直是机器人领域的领头羊。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65岁以上的居民已超过5100万人,占比约为15.42%,老龄化较为严重。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美国各界加快养老机器人的研究进程。例如:早在2010年,美国佐治亚州科技学院就研制出了一款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科迪”(Cody),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沐浴,被称为未来的职业“搓澡工”。“科迪”具有能自由弯曲的手臂,可套上各种特殊用途的“洗浴手套”,它身上装有相机和激光测距仪,能够自由选择需要清洁的身体区域,它挥动手臂的动作非常轻柔,不会施加任何压力,防止老年人受伤。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洗浴服务方面,“科迪”智能搓澡机器人的前景非常广阔,在提供随叫随到的服务同时,还能保护老年人的隐私和独立性。就目前来看,该机器人还存在较大的改善提升空间,它在提供护理服务时容易出现一些令老年人不适的操作。
图5-6 Cody搓澡机器人
日本是当今世界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据日本总务省2019年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3588万人,占比上升至28.4%,日本社会正面临日益严重的老年人看护人员短缺问题。为有效解决老龄化带来的护理人手不足问题,日本正在积极探索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探索是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住友理工株式会社于2012年推出的ROBEAR护理机器人,并于2015年推出了改良版的“RIBA-II”机器人。改良版的机器人高1.5米,体重约140千克,外表为白色,给人亲切可爱的感觉,采用锂电池供电,续航能力为4小时,它的双手最多可以承受80千克的重量,不仅能协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行走,还可以直接将老年人抱起。机器人的肩部和关节部位都安装有电容式触觉感测器,感测器采用智能橡胶制造,它可以感知到协助或抱起老年人的阻力大小,进而调整施力大小,防止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该机器人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将会在未来老年人护理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就目前而言,ROBEAR护理机器人的智能性还不够,需要人手或Android平板电脑进行操控,并不能完全代替护理人员。此外,还需在成本、体积、价格等方面做出改进,以达到商业化的要求。
图5-7 ROBEAR护理机器人
随着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我国也加快了护理机器人的研发速度,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早在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成功研制出智能陪护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支持语言和人脸识别,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人机交互交流服务。其主要功能为健康监测、互动交流、提供影音及上网等娱乐服务等。2012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所研发出一台老人服务机器人样机,该机器人利用视频识别、语言识别、各种生命体征的传感器等智能技术,主要功能为自主移动、拾取和传递常用物品、跌倒报警、智能对话与娱乐等,为老年人提供身体监测、健康护理、行动辅助、交流娱乐等多方面的服务。该机器人突破了特定环境识别、行走、物品抓取等多项关键技术,在未来的老年人护理服务市场上将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北京创新工场推出自主研发的智能陪护机器人,该机器身躯小巧而浑圆,采用白色外观设计,可自动跟随人脸360°转向识别,主要功能为多人视频通话、播报天气与新闻、播放音乐、寻找菜谱等。虽然国内诸多科研机构与企业均在养老智能机器人上开展了积极探索,但总体上处于样机开发阶段,绝大部分未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即使已经进入量产阶段的养老智能机器人,也因昂贵的价格而使其难以走进普通老年人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