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技术与人文关怀并存的智能养老
如果说欧洲“最老”的国家是德国,那么在亚洲最配得上这个“头衔”的国家则是日本,日本同时也是人们说到老龄化社会时首先会联想到的国家。因此,日本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相对较大,对养老服务质量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日本的在智能养老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五花八门的智能化设备特别是助老机器人的广泛运用,作为一个老龄化程度高、劳动力严重缺乏的国家,日本越来越倾向于以智能化机械与设备代替人力。同时,日本力图在自动化的机械设备中体现人文关怀,这就对日本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和设计思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一)日本智能化养老的背景
日本的人口现状可以被简单地总结为“少子老龄化”,即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人口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日本的人口压力较为突出。日本的老龄化主要体现在全日本共有3000多万名65岁以上的老人,在总人口中占比达到27.7%之多,高居全球榜首。而日本的少子化则体现在2017年日本国内共有新生儿94万余人,该数据为1989年以来的最低值。此外,截至2018年1月1日,日本达到20岁的“新成人”仅有123万人,连续8年占总人口比重不到1%。在这样严峻的人口背景下,东京地区的部分养老机构自2010年起引入护理机器人,以协助养老机构中的护理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可见,日本较为严峻的人口状态与养老形势迫使养老服务业发展智能养老,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智能设备与护理机器人来填补人力在养老服务领域的严重不足。
(二)智能养老产品研发的政策激励
尽管日本的养老政策颁布较早,政策体系较为成熟,但日本将养老产业归类为“非产出”型产业,日本社会普遍认为大量劳动力投入养老院,会影响高技术含量与附加值的产品的生产。故日本自2013年起原则上不再批准养老院的增建,转而鼓励发展生活支援机器人,侧重于借助机器人来解决养老难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日本大力扶持家用、护理机器人的研发,在日本对外发布的《机器人白皮书》中就倡导通过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来解决人口减少和高度老龄化问题,高度关注服务于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机器人技术的开发。[8]可见,日本利用自身在工业技术方面的累积优势,将机器人产业与养老服务业有机结合,将机器人作为智能养老领域发展的重点,既发挥了自身的技术优势,又有针对性地弥补了其人口与劳动力不足的缺陷。
(三)政府养老投资基金的智能化运作
智能技术不仅能用在养老服务方面,还能用于养老基金的管理,日本在这一方面作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即运用人工智能来实现选择和监督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Investment Fund,简称GPIF)外部经理人,实现这一过程的自动化与科学化。政府养老投资基金透露其已与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Sony CSL)合作开发出了一个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AI)对外部经理人的交易行为数据进行搜集,分析外部经理人的投资风格并监督他们对委托承诺的执行度。该系统的运用对政府养老投资基金的运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有效减少了人为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对政府养老投资基金的负面影响,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率和稳定性,进而有利于日本养老产业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四)智能居家建筑的开发和运用
“家”是居家养老的实现场域,是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体验的重要一环。日本通过法律法规的严格规定实现智能家居的标准化设计,主要体现为《高龄者居住住宅设计指导方针》《高龄者居住安定保护法》这两部法律中对智能家居的规定。日本在智能家居的建造设计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在积累经验的同时高度重视智能家居设计的细节化与人性化,因而其设计的智能家居产品拥有较高的便捷性、实用性与适老性。这一方面具体体现为在智能家居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居家生活习惯及其身体健康状况,在房屋整体与房间的设计方面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要,将建筑学与老年人需求相结合,在桌椅、卫浴、灯饰等方面甚至于座椅旁放拐杖的设计等“细枝末节”之处都充分利用了人体工学知识,体现了科技和人文的有机结合。[9]同时,日本作为一个自然资源有限的国家,在开发智能家居时也高度重视设备的节能环保特性,在智能坐便器、智能灯饰等多种产品的设计中体现了水、电等资源与能源的节制、循环使用与高效利用,进一步提高了养老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五)高科技辅助产品
在日本的养老机构中,所见的智能养老产品和设备可以用“五花八门”“眼花缭乱”来形容,主要体现为软银(SoftBank)、理光(Ricoh)、索尼(Sony)等高科技企业开发的智能机械和设备在养老机构中的广泛运用和在养老服务各个流程的介入。例如,养老机构的大屏幕不仅呈现出老年人房间的实时状况,还能向医护人员展示老人们的睡眠、脉搏、排泄等各方面的身体数据,并对异常情况发出警示;自动排便装置能够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如厕,解决了这一护理环节中的难点;病床上的传感器不仅能预防褥疮的产生,还能就突发的老人坠床发出警报;锻炼机器人能够帮助老年人锻炼其手脚等肢体部位,从而帮助老人恢复或保持肢体灵活性和运动能力;给养老机构的护工穿戴的智能工作服能够提升护工的上肢和腿部力量,使其能够轻易地将30~40公斤的老年人抱上病床或急救担架,帮助护工更省时省力地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和照顾;[10]日本的高科技企业甚至开发了智能化的洗澡机和洗头机,洗澡机设备在外形上类似于洗衣机,老年人只要预先设置好程序,走入其中就能享受沐浴;健身机器人能够如国内的广场舞设备一般对老年人发出“举手”“抬脚”等指令,引导老年人跳健身操;智能床位、多功能护理床等采用了“传送带+担架车”的形式,让养老服务人员能够通过操作遥控器来移动老人;智能拐杖能根据老年人行走的路况做出“伸出钢爪”等调整,为老年人提供支撑力,还能实现防遗失提醒、路线记录、距离提示、联系他人等功能;智能轮椅能够由老年人用语音来控制,同时具备陡坡缓降、自动移动老人等多种实用的功能;更有海豹机器人Paro,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陪伴和情感慰藉;此外还有各类其他的智能辅助用具。
在日本的街道上常常能够看到老年人在驾驶汽车,据日本监理机关统计,在2017年75岁以上的高龄驾驶者中有超过1.1万人被诊断为失智症高危险人群,由此类人群驾驶汽车可能带来的风险可想而知。日本的一家提供租车服务的企业欧力士(Orix)推出了“长青驾驶”(Ever Drive)服务,该服务能够借助车载GPS取得高龄驾驶者的行车纪录、行驶速度、车况、所在位置等多项数据记录,并在驾驶者出现异常状况时即时通过短信或E-mail通知该驾驶者的紧急联系人,从而有效减少驾驶者出意外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龄老年人的驾驶安全。
通过各种智能养老产品和设备的使用,日本养老服务的形态和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向世界展示了养老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的智能养老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六)养老服务中的大数据技术
日本的智能养老不仅在硬件设备层面有着成熟的方案,在软件层面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方面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大数据技术在智能养老领域的运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日本的多家医院实都现了病历的电子化,老年病人的诸多信息包括病史、过敏史、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等都被记录于“云端”,可供医生随时调用。这样一方面避免了重复检查,另一方面也为病人接受远程诊疗提供了技术条件。大数据技术还能进一步对老年人可能发生的病情和病情走势做出预测,为医生诊断和开药提出建议,从而提高医生诊断的正确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减轻老年人的病痛。[11]日本将大数据技术运用于智能养老和医疗,为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