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测深资料的定性解释
对电测深曲线进行整理、检查和验收,确认其质量合格之后,才能对全区或某一测线上的测深曲线作定性解释。定性解释的目的在于初步了解地层与电性层的对应关系,了解各电性层在测区内水平方向和铅直方向上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从而掌握地层结构特点和地质构造的定性概念。它还可以帮助人们选择制定定量解释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所以,定性解释是定量解释的基础,是获得测区地质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性解释通常是根据曲线特征绘制反映测区电性变化的各种定性图件,以说明测区的地质结构和地质构造特征。定性解释图件有电测深曲线类型图、等ρs断面图、等的ρs平面等值线图、纵向电导率S的平面图和剖面图等。定性解释图件应根据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最能表达测区地质特点的图件进行编制。
定性解释中要十分重视对电测深原始曲线的研究、分析和对比,应综合考虑电测深曲线的下列标志在测区内的变化:电测深曲线类型;曲线尾部上升或下降的渐近值及曲线倾斜角度;极值点、拐点等特殊点的纵横坐标值;总纵向电导值;各测点同一极距的ρs值;电测深曲线的局部畸变。分析中还应尽可能把同一电性层的电性参数在不同地段上的变化、同地电断面类型的变化(如某电性层的尖灭消失或重新出现)和几何形态的变化(如某电性层厚度、埋深的变化)区别开来。为此应密切结合不同地段上的电性参数资料,综合研究电测深曲线多方面的特点以及作多种定性图件的解释。
1.电测深曲线类型图
按相应的比例尺,在平面图或剖面图的各测点位置上,绘出该点经过缩小的电测深曲线,并标上首部的ρs值,根据曲线类型的不同划分同类型区。在可能条件下,根据地质和电性资料作出不同类型曲线与相应地质断面的对比图件,以说明曲线变化的地质原因。
由图2-52可看出测区有四个电性层,其关系是ρ1>ρ2<ρ3<ρ4。全区出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曲线:HK型、K型和D型。由于不同类型的曲线代表着不同的地电断面,因此可按曲线类型的不同将测区分为三个区域。由曲线首部渐近线可分别确定砂土、黏土和石灰岩的电阻率,为定量解释提供了电阻率参数。由曲线类型图的特征,可明确了解测区内地质断面的变化。
另一种电测深曲线类型图如图2-53所示。它是在测区测点平面分布图上,在测深点位置用文字符号注明相应点的曲线类型,划出分区界线。
图2-52 电测深曲线类型图
1、2、…、12—测点编号;Ⅰ、Ⅱ、Ⅲ—测线编号;253、234…—电测深曲线的首部电阻率值,Ω·m
电测深曲线类型图的质量取决于对每一条测线曲线的认识是否正确。应先从孔旁测深曲线开始,并综合分析其周围电测深曲线的特点,避免漏层。决不能孤立地以个别电测深曲线外形确定其类型,如把不明显的KH型误定为A型,把不明显的HK型误定为Q型等。此外,还应该考虑电性层水平向变化的可能性,不能简单地根据两个地段曲线类型相同就得出地电断面相同的结论。
2.等ρs断面图
图2-53 电测深曲线类型图
图2-54 等ρs断面图的绘制(单位:Ω·m)
图2-55 不同地电断面等ρs断面示意图
3.等的ρs平面等值线图
图2-56 某喀斯特区等的ρs平面等值线图(单位:Ω·m)
4.纵向电导率S的平面图和剖面图
当测区内有高阻基岩时,电测深曲线尾部有45°渐近线。为了解基岩起伏情况,常编制纵向电导率S的平面图或剖面图。平面图的绘制方法是在按一定比例尺绘制的测点平面分布图上,在每个测深点位置上标明S值,然后勾绘S等值线平面图。S平面等值线的形态可以直接反映高阻基岩的起伏形态。
绘制S剖面图时,横坐标表示测点位置,纵坐标向下,表示S的大小,如图2-57所示。S曲线和等ρs断面图中等值线的形态显示出基岩凹陷位置在2~4号测点之间。
此外,根据测区实际地质情况和解释的需要,还可以绘制其他图件,如H型和K型曲线的极点纵、横坐标图可以反映h2、ρ2及h1、ρ1、ρ3等的相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