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磁波测井

三、电磁波测井

电磁波测井是以岩矿石的导磁性及导电性差异为主要物质基础、以电磁感应原理为理论基础的一类测井方法。它通过井下仪器向周围发射电磁波,并在井下或邻近钻孔中接收电磁波。根据所接收的电磁波研究井孔剖面、井孔周围以及井孔之间的情况。所以这类方法可以在干孔或油基泥浆中进行工作。

电磁波测井中,一类方法为发射几十到几万千赫电磁波的低频电磁波测井。低频电磁波测井由井下仪器向周围发射一定频率的交流信号,建立起交变电磁场(称为一次场)。在这交变场的作用下,地层中产生感应交变场(称为二次场)。置于井下的接收器接收感应交变场(即二次场)。感应交变场的强弱与岩矿石的物理性质有关。其中利用岩矿石磁化率参数的电磁波测井为磁化率测井,利用岩矿石电导率参数的电磁波测井为感应测井。

电磁波测井中还有一类方法是通过井下仪器向周围发射频率为0.5~10MHz,甚至更高频率的电磁波,并在另外的井孔中接收发射器所发射的电磁波。这类方法在苏联早期被称为阴影法,后又称为无线电波透视法,我国称之为地下电磁波法(钻孔电磁波法,坑道电磁波法)。由发射器所发射的电磁波向周围介质传播时,因周围介质性质不同,被吸收程度有所不同。通过分析所接收的电磁波的强弱变化来研究井孔周围的情况。

下面分别讨论感应测井和钻孔电磁波法。

(一)感应测井

1.感应测井的原理

感应测井仪器包括井上部分和井下部分。其方框线路如图10-28所示。

(1)井下仪器。井下仪器由线圈和电子线路两部分组成。其线圈有发射线圈和接受线圈两种不同的线圈,分别相当于直流电阻率测井中的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电阻率测井中有多种形式的电极系,感应测井也可采用单极线圈系、双线圈及聚焦多线圈等多种形式的线圈。

图10-28 感应测井线路方框图

发射线圈发射出的交变信号在其周围所形成的交变电磁场,在周围介质中引起涡流。涡流产生的磁场在接收线圈中感应出电动势,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岩矿石的电导率大小有关。这种感应电动势称为有用信号。在无限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通过测量这种有用信号,可以求出岩(矿)石的电导率。在井孔、井液及周围介质影响下,也即非均匀各向同性介质情况下,通过测量有用信号求出的是地下介质的视电导率,而不是某一种介质的真实电导率。另外,在接收线圈中,还接收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直接耦合产生的电动势,这部分电动势称为无用信号,无用信号的大小与仪器结构、发射电流强度以及发射频率有关。可以通过多线圈系及相敏检波器消除无用信号。同时,多线圈系还可以补偿井液、围岩对有用信号的影响。

图10-28中T0、R0分别为主发射线圈和主接收线圈。这两个线圈的中点为感应测井记录点,T1、R1分别为补偿发射线圈和补偿接收线圈,用以补偿井孔影响。T2、R2分别为聚焦发射线圈和聚焦接收线圈,用以减少相邻层的影响。

井下仪器除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外,还有振荡器、放大器、检波器。振荡器产生频率稳定、幅度不变的交变信号,并通过发射线圈将其发射出去;放大器将接收线圈所接收到的信号加以放大;相敏检波器将无用信号滤掉,使有用信号通过。

(2)地面仪器。地面仪器包括记录面板和记录仪。通过记录面板的电子线路对井下送上来的信号进行处理,并将处理过的信号送至记录仪。记录仪将有用信号记录成视电导率曲线或视电阻率曲线。

2.感应视电导率曲线

(1)上、下围岩相同的单一电导率岩层。图10-29给出了不同厚度的低电导率岩层所对应的视电导率曲线。低电导率岩层σ=0.1Ω/m,围岩电导率σw=0.5Ω/m,H1=0.6m,H2=1.5m,H3=2.5m。

图10-30给出了不同厚度的高电导率岩层所对应的视电导率曲线。其高电导率岩层电导率σ=0.5Ω/m,围岩电导率σw=0.1Ω/m,H1=0.6m,H2=1.5m,H3=2.5m。

两组曲线均对应于岩层中线对称分布,且对应岩层中部有极值。总的来说对应低电导率岩层σs数值低,对应高电导率岩层σs数值大。对于厚度(H)大于2m的岩层,可用视电导率曲线半幅值点确定岩层界面。

(2)上、下围岩不同的单一电导率岩层。图10-31给出了上、下围岩不同时,不同厚度的低电导率岩层所对应的感应测井视电导率测井曲线。低电导率岩层的电导率σ=0.1Ω/m,围岩电导率σW1=0.5Ω/m,σW2=1Ω/m,岩层厚度H分别为0.6m、1.5m、2.5m。

因上、下围岩不同,所以视电导率曲线不对称,对应于低电导率地层σs有极小值。极小值点与岩层中点位置不对应,而是偏向于岩层电导率相对较小的围岩一侧。

感应测井可用来划分岩层和确定岩层的电导率。为从视电导率曲线求得岩层的电导率,需要进行井液校正、围岩校正等。

(二)钻孔电磁波法

钻孔电磁波法是地下电磁法的一个分支。该方法起源于苏联。我国于1959年引进了这种方法。近10多年来该方法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钻孔无线电波透视法主要用于工程勘察和金属矿勘察。

图10-29 低电导率岩层视电导率曲线

图10-30 高电导率告层视电导率曲线

图10-31 上、下围岩不同时低电导率岩层的视电导率曲线

1.方法原理

钻孔电磁波法原理如图10-32所示。工作时,在一井孔中,由发射天线向周围发射一定幅度的、固定频率的高频电磁波。在另一井孔中用一接收天线接收经地下传来的电磁波。由发射天线所发射的电磁波在周围介质中传播时逐步被吸收。岩(矿)石吸收电磁波能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们的介电常数ε、磁导率μ以及电导率σ。在当前,在该方法所使用的频率范围内,岩(矿)石吸收电磁波能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介质的电导率σ。空气和高阻岩石对电磁波吸收作用不大,而低阻金属矿和其他低阻介质对电磁波的吸收能力强。所以,在电磁波传播过程中,如遇到高电导率的岩(矿)石或为高电导率的水或黏土所充填的溶洞时,其能量被大量吸收。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些介质另一侧接收到的电磁波明显减弱,出现所谓阴影带。地下电磁波法就是根据这些阴影带的出现,来发现低阻矿体或溶洞并确定其位置的。

图10-32 钻孔电磁波法工作原理图

1—发射机;2—接收机;3—滤波器;4—重锤;5—地面控制箱;6—绞车;7—井口滑轮;8—电缆;9—天线

2.工作方法和成果图示

钻孔电磁波法工作时,将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置于不同的钻孔中。其工作方式可分为同步法及定点法两种。同步法是将发射机和接收机在两钻孔中同步向上(或向下)移动并进行测量。发射机和接收机在同一高度时称为水平同步,发射机和接收机置于不同高度进行同步测量时称为高差同步。定点法是将发射机(或接收机)固定于一井孔中某预定位置上,接收机(或发射机)在另一井孔中移动并同时进行测量。

通常该方法使用频率为0.5~10MHz的电磁波,有时使用高达20MHz,甚至40~50MHz的电磁波。频率越高,分辨能力越强,但穿透距离越短。

工作时沿井孔测量电场强度值,边测量边进行整理分析。根据测量电场值作出场强沿井孔的变化曲线。以纵轴表示井孔深度,以横轴表示电场强度。也可以作出沿井孔的屏蔽系数图,或先计算出沿井孔的电场正常分布曲线,之后将实测曲线画于其侧,画出阴影位置图。

3.应用实例

图10-33为一应用钻孔电磁波法在石灰岩地区确定溶洞的实例。

在我国某煤矿,其煤层围岩为茅口灰岩,厚度达数百米。灰岩中存在有溶洞以及地下暗河。为确保矿井安全,要查出充水溶洞位置以便合理防治。经在钻孔中进行电磁波测井,查出了溶洞位置,并估算出溶洞大小。而后,通过钻探加以验证,证实了溶洞的存在。ZK15、ZK16为验证孔;ZK16打到了低阻泥岩充填的溶洞;ZK15打到了充水溶洞。

图10-33 应用钻孔电磁波法确定溶洞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