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震波的描述

四、地震波的描述

1.振动图和波剖面图

(1)振动图。在距离震源O点r=r1处的A点,用位移-时间(u-t)坐标系来表示介质某质点(测点)在振动过程中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量与地震波旅行(传播)时间函数关系的图形,称为振动图,如图5-13所示。地震记录中的每一条曲线就是地震波到达该观测点的振动图形。

图5-13 波的振动图形

图5-13(a)表示某一质点从t1时刻开始振动,经过Δt时刻后振动就逐渐停止了,时刻t1称为波的初至。图中A1、A2和A3为振动的振幅A,表示质点振动时离开它的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A越大表示振动的能量越大。

两个相邻极大点或极小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叫作振动的周期,用T表示。

对于同一波而言,彼此相距不远的两个质点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只是由于距离震源远近不同,初至有迟早的区别,如图5-13(a)、(b)所示。这种事实,可用来比较地面上相邻各点的振动图,可以研究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规律,如图5-13(c)所示。

(2)波剖面图。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在某一时刻t=t1时,记录各个测点的位移,就得到的u-x坐标中的曲线称为波的剖面图。它表示沿波传播方向的直线上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的位移(图5-14)。而振动图只反映了地面某一质点的振动情况。

在波剖面图中,最大的正位移叫作波峰,最大的负位移叫作波谷,两个相邻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距离叫作波长,用λ表示。

如果在某一时刻t1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质点连成曲面,则该曲面叫t1时刻的波前,而在t1时刻所有逐渐停止振动的各点连成的曲面,叫t1时刻的波后(波尾)。

2.视速度定理

地震波的传播是沿射线的方向进行的,因此对于纵波沿射线方向求出的波速称为真速度,而沿其他方向求出的波速则称为视速度V*,如图5-15所示。

图5-14 波剖面图

图5-15 视速度示意图

设一平面波波前在t1和t2时刻分别到达地面上的x1和x2点,实际真速度为

由图5-15中关系可知Δr=Δr'sinα(α为入射角),所以真速度和视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式(5-20)称为视速度定理,由此定理可知:

(4)若波速V不变,视速度V*的变化反映了波入射角α的变化,于是根据V*的变化可推断地下岩层产状的变化。

由于地震波到达地面各点所产生的振动是非周期性的脉冲振动,所以严格地说,在描述地震波的振动时,通常用所谓的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等名词更为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