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的基本类型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类。体波在介质的整个体积中传播,有纵波(或称P波、压缩波)和横波(或称S波、剪切波)之分。面波在介质的自由面或界面传播,包括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等。
1.纵波
弹性介质发生体应变产生的波动称为纵波。介质压缩时质点彼此靠近,形成压缩带,膨胀时质点彼此疏远,形成膨胀带,波的传播就由压缩带和膨胀带的序列所组成,如图5-2所示。因此,纵波又称为疏密波和压缩波。纵波的传播具有下列特征:
(1)纵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其速度为
图5-2 平面纵波质点位移图
(2)当纵波的传播速度VP一定时,介质中的质点均在其起始平衡位置附近来回振动,质点位移的大小主要决定于震源强度及其变化率。
(3)质点位移的大小与离开震源和传播的距离r或r2有关。
(4)质点位移的方向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5)沿着纵波的传播路径交替地出现一系列压缩带和膨胀带,它们之间的间隔是半个波长。
2.横波
弹性介质发生剪切应变时所产生的波动是横波。它有如下特征:
(1)横波的传播速度较纵波低,分辨薄层的能力比纵波强。横波速VS由式(5-8)决定:
(2)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如果质点振动在波传播方向的铅垂面内,这种横波称为SV波,如图5-3所示。如果质点振动在波传播方向的水平面内,这种横波称为SH波,如图5-4所示。
(3)在液体和气体中,剪切模量μ=0,所以没有横波。
3.纵横波关系
纵横波速度之比为
图5-3 SV波的传播
图5-4 SH波的传播
由式(5-9)可见,已知泊松比可确定速度比。反之,在取得岩石的纵波和横波速度之后,便可求得泊松比ν,进而还可能求出杨氏模量E、体变模量K及剪切模量μ。这些相当有用的弹性参数是分辨岩性和岩体各向异性的基本参数,所以说纵横波联合勘探是岩性地震勘探的基础。
4.面波
纵波和横波都在介质内部传播,统称为体波。它们随着时间的增加,向整个弹性空间的介质体内传播。还有另一类只存在于弹性界面附近的波动,称为面波。面波有两种,一种是沿介质与大气接触的自由表面传播的面波,称为瑞雷面波(或R波),它的特点如下:
(2)瑞雷波的波速与横波速、泊松比的关系。在均匀各向同性的半无限弹性介质的表面,瑞雷波的传播速度VR,与横波波速VS、泊松比ν的关系为
图5-5表示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土体而言,ν接近0.5,横波速度VS与瑞雷波速VR相差甚微,可认为相等;对于坚硬岩体,ν=0.25时,VR大致为表层介质中横波速度VS的92%、纵波速度VP的54%。因此,在进行工程勘察时可用测得的瑞雷波波速VR代替横波波速VS。
(3)瑞雷波的穿透深度与波长的关系。瑞雷波的能量主要集中在一个波长的深度内,当深度大于一个波长时,其能量迅速衰减,因此可认为瑞雷波的穿透深度约为一个波长。从而可利用不同波长的瑞雷波来探测不同深度的地质体。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瑞雷波勘探技术的探测深度可达50m。
(4)瑞雷波的衰减。与体波的能量密度按r2规律的球面扩散衰减相比较,瑞雷波的能量密度随着波的传播距离是按r-1的规律衰减,故瑞雷波传播较远。
总之,瑞雷波具有低频、低速、强振幅、沿介质表面传播较远、穿透深度较浅的特点。
还有一种面波叫勒夫波,是沿两弹性介质之间的界面传播的面波。它实际上可看作是SH波的一种特殊形式,对横波勘探是一种严重的干扰。
图5-5 VP、VS、VR与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