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电场的成因
1.过滤电场
当地下水在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运动时,由于岩石颗粒表面对地下水中正、负离子有选择的吸附作用,便出现了正、负离子分布的不均衡,从而形成自然电场,称为过滤电场或渗透电场。实践表明,大多数岩石颗粒具有吸附负离子的作用。因此,孔隙壁表面吸附了固定的负离子层,使运动着的地下水中正负离子的数目不相同,结果是多余的正离子出现在靠近孔隙出口的一端,在水流的反方向,则滞留着负离子。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正、负离子分布的差异形成了电位差,形成一稳定的电场,其方向与地下水流方向相反(图3-26)。
图3-26 过滤电场的形成
由于地形起伏形成的过滤电场常称为山地电场,这是潜水由山顶向山谷渗透时产生的,在山顶形成负电位,在山谷形成正电位(图3-27)。
图3-27 山地电场
2.扩散电场
两种浓度或成分不同的水溶液相接触时,便会产生扩散现象,溶液之间形成离子的迁移,但其迁移速度不同,结果使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中,分别含有过量的正离子或负离子,形成电动势,这种电场称为扩散电场。例如,岩层中含氯化钠(NaCl)的水溶液的浓度相差很大时,溶液中的Na+与Cl-将向浓度小的溶液一方移动,由于Cl-的迁移率大于Na+,因而在浓度小的一侧Cl-数较Na+多,获得负电位,另一侧为正电位,形成扩散电场。
扩散电场的数值很小,一般为10~20mV。在自然条件下,多孔岩石中扩散电场常与过滤电场同时发生。
3.氧化还原电场
金属导体(电子导体)埋藏在潜水面附近时,由于氧化还原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电场称为氧化还原电场。如图3-28所示,位于潜水面以上的电子导体与氧化带中的地下水发生氧化作用,导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围岩则获得电子而带负电。位于潜水面以下的导体,由于所处的还原环境使导体的电化学反应与其上相反,即围岩失去电子而带正电,电子导体获得电子而带负电。在导体与围岩之间,导体上端和下端产生了符号相反的电位跳跃。这样,在导体上下端形成电位差,产生自上而下的电流,而在围岩中产生自下而上的电流,构成电流回路。所以在导体上方的地面进行电位测量,能获得负的电位异常。
应当指出,关于电子导体形成自然电场的原因,至今并不完全清楚,而且尚有不同的看法。
图3-28 氧化还原电场
1—金属导体;2—潜水面;3—氧化带;4—还原带;5—自然电位曲线(负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