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会,巧拼出彩
1993年1月初,我按海珠区教育局的任职通知,来到了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任教。对于这所学校,在报到前,我是知之甚少。后来通过多方的了解和校长的介绍,我才知道这是海珠区一所久负盛名、首屈一指的学校。置身在这么一所省、市、区都很有声望和影响力的学校,我就思考:我非师范毕业,没有任何的从教经验,如何在这人才济济、强手林立的环境下生存?而且还要生存得出色?!我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要通过自己的奋斗,用比别人多一倍、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工作、学习,尽快地缩小差距,用自己的努力去创设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批注[3]:梁永辉:郑老师的上进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我们。半路出家的郑老师能当上全省唯一的一名信息技术特级教师,凭的就是这份自强不息。
抱着这一信念,我尽心竭力地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并坚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记得在1993年寒假结束回校,校长就找我谈话了。她告诉我:“学校各学科的教学成绩斐然,尤其是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在业内更是响当当。但计算机学科却是起步阶段,学校把你招进来,目的是希望你能给这学科的发展带来突破,取得成绩。”接着她就交给我一个任务:“在今年四月份,有一项广州市小学生LOGO程序设计竞赛,学校希望你能培训学生参赛。”
到学校报到没几天,就放假了。说实话,我还没真正走进课堂开展教学和接触学生,现在就交给我培训学生参加竞赛的任务,而且距离比赛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当时,我心里直打鼓:天哪!这能行吗?这不是天方夜谭吗?要知道这不是学科考试去拿高分,而是去参加竞赛啊!心里虽是那样想,但对我这种不轻言放弃和退缩的人来说,我是这样回答校长的:“好,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项任务。”
培训学生参加竞赛,这于我来说真是谈何容易!我没有任何的教学经验,更要命的是我还没接触过LOGO程序设计。但箭在弦上,已没有退路,我唯有全力以赴。我已习惯了这样的做事方式:每接受一项任务必先进行分析、评估,以从中获得完成任务的动力和策略。
批注[4]:牛建国:面对挑战,有的人看到的是横亘在前的艰难险阻,不免退却认输;有的人则透过重重雾霾看到红日壮美,因而奋进搏击。
首先,作为教育领域的新兵,我把这项任务看成是一个机会,一个证明自己能力并且获得领导和老师们对自己认可和信任的机会。然后,我看到了自己完成这项任务的优势:我虽不懂LOGO程序设计,但我是理工科出身的,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小学生能学会的东西,于我来说应不是问题。而最大的困难是时间紧和物色选手的问题。
有了工作的动力,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再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我看到了完成这个“不可思议”的任务的希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掌握LOGO程序设计,必须要有这方面的书籍。我利用周日时间,几乎跑遍了广州市的新华书店,凡是见到LOGO程序设计的书,不管是什么版本,我统统买下来,一下子就买了五、六本。当我手中捧着这些书的时候,心里一下子就有了参赛的底气和信心。我把LOGO程序设计自学进行了规划,要求自己一个月内全部掌握,并定下了每天的学习内容。
接着要做的事情就是挑选参赛的学生了。我虽没有学过LOGO程序设计,但我学过BASIC语言,我知道要学好计算机语言,数学学习能力是关键。为此,我定位选参赛的孩子除了喜欢玩电脑外,还要数学学得好,而且因为时间紧,不适合选太多孩子,只能进行“精英培训”。还有我了解到LOGO程序设计竞赛是小学的常规竞赛,每年都有,所以我采取了“梯队接力”的培训方式,在四、五、六年级各物色一个学生进行培训。这三位孩子是六年级的陈毓艺、五年级的谭卓祺、四年级的陈志岳。
批注[5]:汪凌:成功法则三:审时度势,因“材”制宜。
与这三位孩子初次见面时,我是这样说的:“通过了解,我知道你们数学成绩很棒,并且对计算机的学习很感兴趣。现在老师与你们一起学习一种计算机的语言,可以运用它来解决数学难题,并且还可以参加广州市计算机比赛拿奖,你们想学吗?”孩子们被我如此鼓动,立刻群情鼓舞、兴奋不已,自信得仿佛我们已稳操胜券,纷纷表示一定会很认真、很投入地学。
也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当时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我来说,竟也意识到家长支持的重要性。我利用家长来接孩子的时机,跟家长说明了培训孩子参赛的意义和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将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家长听到我如此说并看到我是如此器重他的孩子,自然是笑逐颜开并给予大力支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剩下我要做的事就是自己如何学和如何教了。在竞赛前的两个多月,我过得如苦行僧修行。我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几乎是天天晚上看书自学,分析、编写程序,若遇到难题更常常要钻研到半夜三更、甚至是通宵达旦。我晚上学,到了第二天下午下课了就教这三位孩子,并且与他们一起交流、分析、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这三位孩子虽说是初出茅庐,却在参赛中分别获得了广州市一等奖两名、三等奖一名的好成绩。那段师生共同奋斗的日子,使我与这三位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并成了我们至今难忘的回忆。现在早已大学毕业的他们,相聚时谈起二十年前的这段往事,仍津津乐道。其中有一个孩子,谭卓祺,读的就是计算机专业,现在在香港汇丰银行任计算机方面的项目主管。他说:“是当年跟着老师学习程序设计,使我找到了专业兴趣所在。”
批注[6]:穆肃:有志不在年高。重新的择业带来挑战,但只要肯钻研,愿学习,一定能准确定位,发展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