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傅郑贤老师
袁飞华
在我的生命里,从小到大,我有很多老师,每每想到他们,都让我心绪难平,他们在我心目中都是传给了我知识,塑造了我的灵魂,赋予我体格的人,我尊敬他们,永远感激他们。我还有一个师傅,她是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的信息技术老师:郑贤老师,她是全国优秀教师,曾受过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身上有无数的光环与荣誉,是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因为教育工作的关系,我与她相识已有四年多了,一起相处的日子有很多,但我没有从她身上感到一种名人的“气场”,没有拒人于外的“压力”,她仿佛就是你的邻家大姐,是让你无拘无束想说话的朋友,是会让你感到信任与尊严的伙伴,在我的心里,她是人生的师傅,是我生命中给了我信心和勇气的人,感谢生活赐予我这样一位师傅。
想起几年前,因为是省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跟岗学习的原因,走进了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的大门,见到了她,那天,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2010年10月21日,秋高气爽的一天,我来到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正式开始为期二十天的跟岗学习活动。说是今天,其实昨天晚上我们信息技术科的十个老师已经见过面并受到我们的师傅——郑贤老师的热情接待了。第一天学习活动安排得热情而又周到,我有三个印象:一是郑贤先生印象。
写下先生两字,我想这是我能所想到最好的一种致敬意的方式。上次在集中培训里我初次听她的讲座,回去在网上查看了有关于她的种种事迹,内心充满了敬意,并在脑海中想象她是一个怎样治学严谨、做事原则、有一种近乎工作狂的全国优秀教师模样,这次见面,完全是出人意外,昨晚的见面,今天上午的座谈,让我相信她是一个人如其名的“贤”师,“贤”母,“贤”妻,在无数的光环与荣耀背后,她也是一个热爱生活,平易近人,心态阳光,时刻能感受到幸福的女老师。我感觉她是一个工作时认真对待,玩乐时不拘小节,对人情真意切的名师。
我记得两个细节:不管是在讲述我们跟岗学习的任务,还是分析活动安排时,她充满了笑容,保持前倾的姿势,让人感觉格外亲切。在带领我们参观校园时,很多孩子远远地跑过来叫她,而她总能叫出这些孩子的名字,并记得他们的一些爱好。
二是学校校园印记。实验小学是一所宁静而美丽的社区小学,学校在穗花新村小区里面,四周树木葱郁,小路干净整洁,校门旁的校名是关山月题写的校名,字体刚劲有力,我想关老肯为一所学校题写校名,足可见这间学校的名气与实力。与我之前所参观的许多珠三角地区的学校一样,这同样是一间有经济实力的小学,各项设施完备、课室(功能室)充足、教学设备先进,不同的是这里所有的功能室都有人在上课,学生创作的作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不知是“鲇鱼”台风即将来临的原因还是学校地处开阔地带,风很大,味道很清净,没有一丝秋天闷热的感觉。
三是工作室印记。郑老师的工作室是在学校“科艺楼”的三楼,两个学生电脑课室的中间,面积很大,光线充足,布置典雅。一张大的工作台,一边是一张大沙发,另一边是一张条桌,靠墙后边是一排书橱,旁边有两盆长势正茂的绿萝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进门靠右边墙上的“金漆题字”和“系列照片”,“金漆题字”写的是“乘师道行名范启真知”,这体现的是工作室的工作理念,“系列照片”是以师生、师长、师师为专题展现郑先生成长足迹的相片,最大的一张是以她作为广东基础系统优秀教师唯一代表与胡总书记和温总理握手的照片,最后一张图片的最后一个地方留了一个空白,旁边写了一行字,下一个名师是?”
令人难忘的跟岗学习快要结束了,我当时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叫《心动时刻最美》:
“人生真是一段奇妙的旅程,你永远不知道在下一时候会碰上什么美丽的风景,人的一生会碰上无数的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旅程上会遇上哪个让你动心的人,她(他)又会给你的人生带来的怎样的景致。当我提着行李来到海珠区实验小学门口的时候,我还想着我只是来跟岗学习的,匆匆忙忙学完了就回去了,学员和老师就像以前参加培训的学员和老师一样,因为印象不深,随着时间流逝很快就淡忘了,可是我自踏进郑老师的工作室后,自在这里度过了毕生难忘的二十天之后,我想我已经难以将师傅从我的人生旅程里忘记了。刚开始来时我写了一小段《郑贤先生印记》放到博客上,从最初的惊叹到叹服到感动到现在千言万语却无法言说。”
“跟岗学习已快接近尾声了,我们都在匆匆地加班工作,写听课总结、写上课总结、写教研总结……每个人都在忙碌着,见面时都在问完成了吗?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都心照不宣,不忍说或者是不想说又或许说了会泪流满面,是因为我们心里都明白:这些工作总结了就意味着做完结束了,今后不用再去想了,但是有一个人怎能去总结,怎能说‘行了,我们做完了,结束了’呢?那就是我们的师傅,这二十天来每天陪伴着我们的最亲近的人——郑贤老师。”
“是啊,怎么来告诉大家我们有这样一个提起来让我们自豪又骄傲的师傅呢?提起笔,眼中闪过的却是一幕幕难以忘却的场面,脑海里呈现出的却是师傅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一时语塞,笔在手中握了又放,放了又握……”
“她在我们眼中是一个工作狂,好像从来没有累的时候,每一天看到她都是忙碌的身影,她一身兼多职:广州市海珠区人大代表、省名师、主持人,还有很多兼的委员等,有时我真想不懂,她哪里来的精力呢?我们学员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小年轻,最大的也不到四十岁,有时听课,一连听五六节课,有时开教研会,三四个小时,我们都累得喊不行,但是她还是神采奕奕,这只是在白天。晚上呢,我摘自她博客中的一段话:‘说实话,这些天他们累,我也累。我可是常常做到夜深,累到趴在电脑旁,眼睛都睁不开了也不敢离开电脑。因为有些计划要做的事没完,心里是很不踏实的。比如,我要求自己每晚必到学员的博客看看并简要发表评论,如没完成,心又何安呢?主持人,有时就仿如标杆,你的徒弟们是看着你的、跟着你的啊。’就是在今天早上,我看到她在凌晨两点五十二分给还给刘静老师的博客写留言,那一刻,我内心深深地被感动了,有一种要流泪的感觉。”
“她在我们眼中是一个好师傅,她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传授给我们。当工作室的成员上课时,她认真听着,课后的评课议课时,她总是总结出好的经验让我们学,并且鸡蛋里找骨头,尽可能让我们多学些东西;当我们跟岗学员上课时,尽管这些课可能是非常幼稚甚至连教学目标都还没有达到的课,但是她也认真地听从不落下一节,课后的评课议课时,她总是先给我们以鼓励的语言,其后非常诚恳详细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我们不气馁;做教研讲座时,她总是想把她所有的研究心得、其中的酸甜苦辣告诉我们。她经常说:‘我前面的十八年是培养学生的,后面的十年要培养出一批名师出来’,她在博客中说:‘徒弟们那种刻苦、积极主动、力争上游的求学精神和珍惜学习机会的心态,一直都在感动着我,鞭策着我,这令我不敢有所松懈。’她的宠爱,她的话,总是让我们激动不已!”
“她是我们知心的朋友。我们学累了,学困了,她很了解,给我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我们一起打球,和我们一起吃饭聊天,和我们一起逛街,给我们找好吃的美食,组织我们去大夫山郊游,和我们一起去珠江夜游,登“小蛮腰”,和我们一起骑车从山顶冲下来,感觉着风从身边吹过时而大声欢呼,超越了别人时还不忘记回头做一个调皮的‘鬼脸’……此情此景,谁也不会想到她比我们年长十来岁,其实她就是我们的伙伴与朋友!仕楼说:‘郑老师既寄情工作,又热爱生活!工作起来像疯子,玩起来像孩子,和我们之间不仅仅是师徒,更是朋友、家人。’”
“她不是我们的母亲却胜似母亲。她记得我们每个人的名字,甚至绰号;她对我们每个人都是笑意盈盈的,有时会亲切地揽住你的肩头;在研讨课时,她会变戏法般从桌子下面给我们拿出一堆好吃的东西;我们在办公室办公时,她会叫我们一起过去品她从家里带来的‘铁观音’茶;在我们刚来的一天晚上,她突然出现在我们住的宾馆里,给我们每人送来一本书,嘘寒问暖,问长问短,和我们一起聊天,很晚了才回去,我们送到门口,回来时大家都不说话,但每个人都知道其他人在想什么。初秋的夜晚已有寒意了,但是这一刻是多么温暖……”
“她也是个美丽幸福的女人。‘工作这么忙,事情这么多,她怎么有时间顾及家庭、孩子、丈夫呢?’我们的女老师私下讨论着。是呀,在专家、名师的光环背后,她又是个怎样的女人呢。我们没有问过她,但我能感觉到她是一位幸福的女人,从她的博客中可以知道,她有一个正在读大学,而且很听话的儿子;有一个做工程师的丈夫;在她在办公室里,有两株生机盎然的常绿植物,桌面上有一把火红的玫瑰、素雅的菊花相互点缀的花束;她有一次笑着告诉我们,说她会在不同的节日和心情里选择不同的衣服穿在身上;她脸上时而露出的自信而美丽的笑容……这一切都告诉我:这是一个自信而又幸福的女人……”
“想到这里,一时眼涩,觉得有太多的画面难以忘记,有太多的场景需要定格,有太多让人心动的时刻让人感慨,但已不能用笔来抒写了,我怕写得太多了会失去了她整体的美丽,此番别离,恐难再聚首,可惜竟不能刻画老师完整的形象,说她是师傅吧,可是比母亲亲切,说她是母亲吧,可是却比母亲了解我们自己的工作,说她是朋友吧,可是却比朋友更着急我们的成长,说是伙伴吧,可是却比伙伴更加爱着我们……”
“‘岁月之所以无情,因为它可以带走青春年华、可以带走显赫功名、可以让一切如过眼云烟。但有一样,却是岁月无可撼动的,那就是人间挚情!有了它,人生的路上,从此不会寂寞;有了它,温暖、感动常在你心中;有了它,你会感到人生不老和美丽!’”这是她在博客里写给一位学员老师的话。我相信在每个人的人生里都会有最重要的几个人,我想,郑老师一定会成为我们所有省级信息技术培训学员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是因为大爱无疆,是因为遥远又漫长的一条路,有了你,会盛开一路芬芳。谢谢您,师傅!”
那时在学习期间,我们听课、评课、上课,参与网上教研、听取教学讲座、进行信息技术课课例开发,参加了“郑贤名师工作室”申报的海珠区十一五规划课题——“快乐打字”的实践研究工作还参与编印了记载我们跟岗期间学习、生活等体会的书稿——《教师的访学与游学》。在二十天里,我们学员及成员总共撰写了一百一十多篇的教学反思或听评课心得,最后几天,我们自己分工集稿、统稿、校对、美编、打印、做封面、装订,只用了三天的时间,结集编印十万余字的《教师的访学与游学》一书。
学习是艰苦的,闷热的天气、繁重的学习任务、生活自理等都让我感受到不适应,但是师傅组织的丰富的活动让我们有些“乐不思蜀”了。
在这二十天里,我们并不是只会“亡命”工作,我们也会在忙碌之余放飞自己。第一个周末我们一起去广州市购书中心看书买书、一起领略西关风情品尝西关美食、一起进沙面公园感受异国情调;第二个周末我们一起在大夫山骑自行车尽情挥洒我们的青春活力、一起登“小蛮腰”饱览不夜城、一起乘船夜游珠江;一起去为广州亚运会的火炬手郑老师加油助威;学习完成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们一起唱歌,一起狂欢……
每当想起那二十多个日日夜夜,一个个场面扑面而来,又渐渐远去,但其中有一个场景渐渐清晰起来,生动起来,定格了,定格在广州市海印公园的门口,那是我们此次跟岗学习的师傅郑贤老师在11月9日上午作为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火炬手之一进行的火炬传递仪式上。
珠江边,滨江路。路的两旁早已挤满了人,虽然有栅栏拦着,但人们的热情是阻挡不住的。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这个南国的都市上空都弥漫着一种喜悦的空气,人们对亚运的热情点燃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手持国旗、亚运徽旗,脸上贴着红色的“中国加油,亚运加油!”心形贴纸,翘首等待着火炬的到来。
为大型体育赛事而举行的火炬传递仪式在我心中是很神圣的,我喜欢看这种仪式。作为一种神圣的象征,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火代表着创世、再生和光明。而火炬传递仪式则在火炬传递所经过的地方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精神,它还象征着世界和平、和谐、合作,象征着友谊和团结,这种精神已超出了体育运动范畴,成为一种普世的认同。它以圣火从人们手到手的传递方式,在万人空巷的热烈场面中唤起人们的这种崇高感情,而火炬手是传递圣物的天使,是受到人们的尊敬的。在今天,他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他应是在群众中认可度最高的,而这不关乎金钱与权力,除了众所周知的一些条件外,在个人品行上突出,在本行业、本地区要做出突出成绩,或自身经历对于他人有教育和激励意义。作为一个火炬手,这是多么令人自豪和光荣的一件事情,这是人生的最大荣耀。
那天,我见证着师傅的荣耀。她是第111棒火炬手,当她站在接力的开始点时,两旁的人群马上发出欢呼声,不住地有人说“郑老师,加油!”、“特特,加油!”她在马路中不住地向两旁的人们点头,脸上溢满高兴自豪的笑容。我在人群中也着实为有这样的师傅而感到无比骄傲。
火炬终于传到她手中了,她迎上去,用火红的镂空精致的火炬接过火种,再与上一棒的火炬手击掌交接,然后兴奋的擎着火炬跑起来,两边的人群动起来,很多人跟着她一起跑,一边喊:“郑老师,加油!郑老师,加油!”……在跑动的人群中,我看到有她学校的同事、领导,有她的学生、家长,有她的亲戚朋友、同学等。一百米的距离不算远,但在那一刻,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都激动不已,热血沸腾,为火炬,为亚运,为身边就有一个神圣的火炬手,而我们又是如此接近她,那一刻,仿佛跑的不是郑老师,而是我们自己!
看着郑老师那自信从容的步伐,充满喜悦的飒爽英姿,听着周围的加油呐喊声,我心里蓦然一动,作为一名平凡的小学老师,作为一名在传统课程观念中教信息技术的非主科老师,却能够成为一名名师,成为一名光荣的亚运火炬手,此时此刻,何尝又不是一节最精彩的课呢?这是人生大课堂上的华彩乐章,这是郑老师给我们人生上的最生动的一课!
“生命因梦想而存在,无论你是伟大,还是平凡,没有梦想,生命将会枯萎,为梦想奋斗,成就美好人生!”这是她为《教师的访学与游学》一书中所写的序中的一段话,我想,这也是我在这次跟岗学习中最后一节“示范课”的总结语,它启迪着我们的人生与梦想,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让我们在教育这块热土上看到了希望。
回到学校,我们并没有断了联系,我们约定的每周一网上教研雷打不动地开展着,每年一次的聚会照常举行,湛江、潮洲、汕头、南澳、河源……无数的地方都留下了我们欢乐的身影。我们一起讨论工作,一起研究问题,一起谈论生活,一起出游,一起开心,一起生活,我们有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成了亲人!
回到龙川老家学校,不在一个地方了,但她仍关心着我的工作,仍关心着我的生活,仍关心着的我的各种选择,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已经离开了教育战线,但我们仍会讨论教育,讨论信息技术教研,给我鼓励,给我启迪,给我信心,给我勇气。
很多时候,我很想骄傲地对周围的人说:“嘿!你们有这样的师傅吗?你们有这样的家庭吗?哈哈,你们没有,我们却有!瞧着吧!”
这是谓:大德无言,大爱无疆吧!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师傅郑贤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