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一起,快乐成长——2012年第二批省骨干教师跟岗学习回顾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和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的安排,在2012年11月11日,我工作室又迎来了第二批省骨干教师的二十天跟岗学习。
在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领导下,在海珠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在本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工作室对跟岗学习期间的各项培训工作进行了精心策划与组织,圆满地完成了跟岗学习的各项任务,取得了较为出色的培训成果。
一、领导师长寄语,明确培训目标
2012年11月11日,是我工作室省级培训班学员的报到时间,当天晚上,作为工作室主持人郑贤老师带上水果,到早已为学员安排好的下榻宾馆看望学员,郑贤老师如沐春风的笑脸以及亲切的问候,一下子消除了与学员间的陌生感,给学员带去的是甜润于心的温暖。
在11月12日上午工作室举行了隆重而又简单的跟岗学习开班仪式。
此开班仪式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在会上,上级领导给予了郑贤教师工作室工作高度评价和充分的肯定,同时也给予了指导和寄语。
其中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师训部副主任宋春燕博士在讲话中谈到:广东省在骨干教师培养方面所采取的“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尤其其中的跟岗学习这一部分的培训,在全国是一个先例和创新,并且从两年前第一批的学员培训效果来看这种培训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在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原海珠区教育局邹正军书记的讲话提到:立足于人才的培养就要有创新的意识,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让老师成名,让名师更扬名”应该是工作室的奋斗目标。
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员范谊老师的讲话主要是从信息技术老师的成长角度谈到要成为一名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以郑贤老师的成长成名的经历,说明一个老师要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定是在教育教学的各方面都是比较出色而且是全面发展的。
海珠区实验小学陈卫红校长代表学校,对跟岗学习的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学员们亲切地说:“进了实小的门,就是实小的人。在跟岗学习期间如遇到困难或者问题请提出来,学校一定会尽力帮助解决。”
工作室主持人郑贤老师在会议上简要地总结了第一批学员跟岗学习的情况,辛劳忙碌的跟岗学习带来的是学员收获的满盈。同时对新的第二批学员也提出了要求“计划落实、虚心求教、合作互助”和寄语“珍惜机会,学有所获;有缘一起,快乐共赢。”
批注[35]:边永明:在师傅的带领下,工作室的成员和学员们真正做到了“快乐共赢”,非常珍惜在一起上课、听课、评课的日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获益匪浅。
领导、师长的讲话与寄语,给学员的跟岗学习培训明确了目标,如来自韶关市建国小学的学员谭维俊老师所说:“珍惜这个难得的跟岗学习机会,向名师学习,争取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二、详尽丰富的工作计划,保证了各项培训学习有序开展
在学员跟岗学习的前一周,郑贤老师就给学员发出了“跟岗学习工作计划”,并对工作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还向学员征询意见。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室培训的指导思想“承师道,行名范,启真知”和行动纲领“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课题研究和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
在跟岗学习期间,工作室每一个学员参加了:听课、评课各32节;各上常态课、汇报课各一节;集体备课、集体研讨6次;听取专题讲座5次;到珠海香洲区进行教学交流;户外拓展活动联谊2次。
批注[36]:牛建国: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无法用数字表述的辛劳和智慧,是高强度、高浓度的技艺交互。精粹灌顶,优者必更精进。
通过学员郑苏贤老师在她跟岗总结的这段描述“忘不了,一天听5节课,每听完一节课,就赶往另一个学校,脚步匆匆穿梭于几个学校之间,早餐还是在边听报告边简单解决,中午,饥肠辘辘的我们还在评课交流,下午,评完课离开学校已是万家灯火……”可见工作室在跟岗学习阶段的工作状态。
二十天的跟岗学习,虽然是忙碌与辛劳交替,但如学员谭维俊老师在他的总结所说:我们见识了名师的精彩课堂、精彩点评,各位成员、学员的教学风格,以及专家的讲座,还有到海珠区几所学校、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九小学进行教学交流,这一场场精神的盛宴,让人难忘、让人深思、更让人收获。
三、同台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能力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跟岗学习的阶段,郑贤老师安排了大量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工作室的每一个学员和成员,都要上课、听课、评课,用郑贤老师的话说:“只有经历不断的‘磨课’,才有切身的体会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真正提高。”
1.名师课堂
俗语说:“亲其道,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为此,工作室主持人郑贤老师在开班仪式之后,就马上为大家上了一节公开课“快乐打字——学习‘ghty’击键方法”。
课中郑贤老师那精练的语言、和蔼可亲的笑容、自然亲切的教态;深入浅出的引导,启发学生探究,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耐心细致、手把手地帮教学困生,与学生融为一体;多元多种的激励评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听课的老师都被郑贤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所折服,并惊叹:“原来信息技术课还可以这样上。”
此外,郑贤老师还为学员上了一节“推门课”和示范课。
“推门课”是学员在经过电脑室时,看到郑贤老师正在上课,而推门就座的听课。真实的课堂,让学员们进一步领略了名师的风采。用学员张菊梅老师的话说:“从郑老师的课看信息技术课堂良好习惯的养成。郑老师课堂上的常用语以及完善的评价机制,不仅规范了学生课堂行为,更是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努力学习、争标夺冠的信心和欲望。我明白了郑老师的课为何动而不乱、兴而不喧、收发自如的原因。”
在跟岗学习即将结束之际,郑贤老师再次为学员上了一节示范课“制作我的理想课程表”。请看学员谭维俊老师的听课感受:“这是一节表格制作的拓展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课程表中熟悉表格的制作。师傅的教学功底真的十分深厚!她教态亲切,语言精练,很有感染力,学生的目光总是追随着她,听得很认真。整节课步骤清晰,各个教学环节非常流畅,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师傅这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是教学设计的创意,她不是让学生制作学校常见的课程表,而是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理想课程表,把自己喜欢的课程放进课程表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的创作热情非常高!师傅的这样一个小小的创意,既让学生的心声得到表达,同时创造力也得到发挥,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批注[37]:杨宇安:郑老师的教学特点就是将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如果所有学科的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学生们都不会再将学习当成负担,觉得压力山大。
对于郑贤老师的课,学员阮铭健老师是这样归纳的:“课堂上,不需要刻意地去驾驭、去造作、去呈现,郑老师的教学自然而然地与课堂深入融为一体。一句简单的导语,一种微妙的手势,一次到位的点评,一个有效的小结,都显得是那样的真实、自然、和谐,郑老师的课堂是一种焕发生命力的课堂。”
批注[38]:华世雄:非常赞同这个评价。郑老师的课堂,浑然天成,毫无做作之感。真实、自然、和谐三词形容得相当贴切!
2.成员献艺
在跟岗学习阶段,工作室安排了所有的成员上课,使大家有更多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机会。
成员中有的是经验丰富的骨干老师,有的是初涉教坛的新秀,有的是教高年级,有的是教中、低年级。他们的课,可谓各有特色,精彩纷呈。
邹红毅老师上的课是“广东风情游——快乐打字”中的一课,他上课的风格是随和型的,与学生很有默契,整节课重点突出,教学环节非常清晰,层层推进。
简岳源老师上的课是“垃圾分类”,讲的是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他巧妙地把课的新知与垃圾分类结合起来,教学方式多样化,每个环节都注重反思和小结,教态非常自然、亲切。
陈淑华老师上的课是“刊头设计”,她上课淡定、从容,课堂的调控能力强,注重学生评价环节,体现了以生为主。
梁永辉老师是个才当了一年半的年轻教师,他上的第一节课是“制作电子小板报”,讲解详细,注重学案,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是本节课的特点。上的第二节课是“曲线工具的使用”,在这节课里,我们看到了他的课比第一节课更出色,情境教学贯穿始终,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批注[39]:梁永辉:感恩有工作室这个平台,这个大家庭,让我学习、发展、成长。
张菊红老师上的课是“插入图片、美化古诗”,这节课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与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她的课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人美、语言美、意境美。
边永明老师也是一位年轻的教师,虽然年轻,但是他上课心中有学生,以生为本。语言生动,非常吸引学生。
批注[40]:边永明:那时候上课的情形记忆犹新。那是我在实验小学上的第一节课,还是第一次尝试异地教学。殊不知,后来实验小学竟成了我的个人“练武场”,两年之间前后上了5次的研讨课。
文卫老师上的课“璀璨珠江夜——‘刷子’工具”,他上课淡定、从容,在这一课,他创设了一个“点亮珠江”的情境并贯穿课的始终,与课浑然一体。
范海晖老师的课是“制作形状补间动画”,这是在珠海香洲区第十九小学进行的同课异构的异地教学。他这节课“步步为营,扎实推进”,得到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成员们的课,展示了他们不同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的学员都写下了一篇篇精彩的听课感。如学员张菊梅老师在听课感中说道:“高强度的听课、评课让我从中收获良多。听师傅的课,让我看到了信息技术课堂常规的养成以及如何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听成员的课,让我看到信息技术老师应该如何灵活地处理教材,善用教材,并学到了异地教学时,应该怎样应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从师傅和成员的评课中,我学会了评课不光要看到课中的某个具体问题,更要挖掘问题发生的原因,这样才能避免在下节课中出现同样的问题。”
批注[41]:郑苏贤:名师出高徒,青年才俊经名师锤炼雕刻也成名,课堂上各放光彩!
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摘录学员听课的感受,但课中的精彩,却让人深受启发,收获良多。
3.学员“磨课”
在跟岗学习的第二、三周,在听了郑贤老师的两节课和成员们的课后,就是学员们上课。对于每一个成员、学员的上课,课后郑贤老师都给予了一针见血的评价。课上得好的地方,郑贤老师不会吝惜赞美之词,但有待改进的地方,她也绝不留情。
下面简要介绍学员们上课的进步。
谭维俊老师是我们学员中第一个上课。第一节课,让人预想不到的是,学生先给新老师来了一个下马威,令这节课几近惨淡收场。可喜的是到了第二次上课,他表现不错。内容是数据计算,这节课以数字游戏贯穿全程,注意跟数学学科整合,趣学相融,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带活了课堂。
郑苏贤老师的第一节课上半节很顺利,下半节学生不受老师的调控了,令她大受打击。第二次上课的内容是制作表格,这一次她准备比较充分,进步很大。郑贤老师评价她的课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四个任务设计得深入浅出,并告诉学生每个任务目的是什么,任务结束时注意小结归纳,为此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来自广州的阮铭健老师原来就是郑贤老师的弟子,他的教学技能明显比其他学员高出许多,他的第一节课就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广东风情游——快乐打字”第四课,他上得很自然,但由于事先没有调试好学生课件,结果发生了一点小意外。在他上的第二节课“制作表格”,他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精彩的引入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上课淡定、自信,语言精练,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杨海老师上的第一节课,效果不是很好,郑贤老师给了她很有指导性的意见:要深入领悟教材,把握教材,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所以在她上的第二节课中大有进步,师傅是这样评价的:“虚心学习,不断求进”。
黄剑辉老师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所以他上课很镇定,引入很精彩,过渡自然,承上启下,关注学生。
韦超平老师的课教学过程很清晰,步步推进,注意引导学生自学,分解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他的课堂有张有弛,有动有静。
蔡逸琪老师上课幽默风趣,课堂调控能力较好。郑贤老师评价他“善学、善思、善于反思,成就自己”。
张菊梅老师的第一节“表格制作”这一课,讲解清晰,新知讲得较好,但是上课比较紧张。第二节课,郑贤老师的评价是:“注意细节,不断完善课堂”。心中有学生,新知教学讲解详细,步步推进。
莫雪芬老师是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从她上的第一节课中可以看出她很注重课堂的调控管理。她的教学设计完美,但是在课堂上呈现有点不尽如人意。
在这里,引用学员们的课后反思,可见学员们在“磨课”后的收获:
(1)心中要有学生。老师在上课时不应该只是按照自己的既定程序去过一遍就算了,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解决问题。学生进行操作时,应多进行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想学,你大可以放手让他去学,学生会学得很起劲;而你要求学生学,并且要学生跟着你学,那是一种被动的学习。
(3)精心钻研教材。要通读教材,反复钻研,搞清楚教材前后之间的联系。备课时要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什么?采取什么措施去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如果心中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楚的想法,那么这节课是无法上好的。
(4)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作业或者作品的评价,还有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给予指导、激励的评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成功感。
批注[42]:郑苏贤:盼成长,郑贤老师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想传授给学员,凭借她高超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研能力引领每个学员快速成长。
四、两城教师共课改,名师引领促成长
为了拓宽工作室成员和学员的视野,也为了进一步锤炼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艺,在跟岗学习期间,郑贤教师工作室与珠海市香洲区周莉萍信息技术工作室联合举办了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
11月16日上午,在香洲区第十九小学的大会议室里,郑贤教师工作室的团队一行20人与珠海市香洲区周莉萍信息技术工作室成员以及香洲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齐集一堂,共同聆听郑贤老师题为《名师成长之路》的讲座。郑贤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她用真爱、勤勉和智慧抒写的二十年风雨如歌的教育生涯,以及她与自己的名师团队和学员们一起走过的“疯狂”日子,让全场老师无不为之动容,深深地感受到郑贤老师对工作的尽心尽力,对学员们成长的倾心倾力,感受到她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以及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殷切渴望。
下午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为广东省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执教者分别为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九小学的唐筱璐老师和广州市海珠区晓港东马路小学的范海晖老师。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解读和教学设计,两位老师经过精心准备,展现出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所有听课的老师带来了两节精彩纷呈的好课。课后,两地教师就两节课进行了集中评课和交流。大家热烈讨论,畅所欲言,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在交流中得到碰撞和升华。郑贤老师对两位青年教师的课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也做了中肯的点评,如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小组学习的优势,更多地关注学困生,作品评价环节该如何设计等,让所有老师都豁然开朗、获益匪浅。
通过本次活动拓宽了老师们的视野,为两地工作室的交流营造了融洽的氛围,同时也为青年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展示的平台,相信有名师的引领,一定能更好地促进两地信息技术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全面提升。
五、开设讲座,提高思想认识和课题研究能力
教师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习,还应建立在教学与教研的共同基础上才能更有生命力。作为工作室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引领工作室学员进行教学研究。在跟岗学习期间,为了更新学员的教育理念,提高学员的教科研能力,郑贤老师为大家作了题为“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讲座,还邀请了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科研部费伦猛部长给大家作了题为“如何做小课题研究”的讲座。
郑贤老师的讲座是以工作室申报的省级教育技术课题“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在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并结合已结题的区级教育科学课题《小学信息技术技能——快乐打字的行动研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进行课题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如何确定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课题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等等,使学员听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特别是当学员运用了工作室的课题研究成果“快乐打字系列”软件和校本课程进行教学时,更真切地体会到课题研究带来的巨大实效。
费伦猛部长的讲座是通过案例分析,从小课题命题、研究切入点、研究方法、研究途径、研究成果以及小课题研究特征,解读了如何做小课题研究的方法。
学员们的收获正如学员张菊梅老师所说:“听了专家的讲座,如一场场的头脑风暴,给了我观念极大的冲击,引我反思,同时又犹如清风扑面,带给我新的思想,新的观点。让我明白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应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这样做的小课题,也一样能做到出色、有效。”
六、课余拓展,放飞自己,增进友情
在忙碌而又难忘的跟岗学习中,也有一些课余活动请看学员们抒发的一些感怀:
“忘不了,跟岗学习的日子,我们是忙碌与辛劳交替。可是,我们并不是纯粹‘亡命’工作,在师傅的呵护和带领下,我们更会在忙碌之余放飞自己。”
“在师傅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度过了两个难忘、快乐而又尽情的周末。第一个周末,为了让我们增长见识,师傅不辞劳苦地安排我们到珠海游学交流,之后还不忘带我们去观看难得的第9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让我们感受航天技术的魅力,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在第二个周末,我们上午到湿地公园漫步、中午到郊外烧烤,下午到生态岛骑自行车,晚上一起唱歌并为过生日的学员庆生,让我们感受到在工作室这个大家庭的如亲人般的温暖。”
见识在游学中增广,情谊在交流中加深。正如学员黄剑辉老师在博客日志中说道:“二十天的跟岗学习时间就要结束了,学友们就要各奔东西、打道回府了,我们才发现相互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是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虽然我们来自五个不同的地方,各有差异,但在郑老师带领下,相互之间团结互助,相处融洽。在这二十天里,我们经常在一起思考、讨论、探索,我们的思想进行着无数次的交流,我们的思维有着无数次的碰撞。彼此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结下了深深的友谊,这是我们教育生涯中最难忘最珍贵的一段记忆。因此,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工作室带给我们的专业知识,还有一段难得的师徒、同学情谊。相识是一首歌,相识是一种缘分,但愿我们的友谊长存、缘分不断。感谢省教育厅、华师为我们创造这样的学习机会,感谢郑贤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接待,感谢来自不同地区的骨干老师的热情帮助。”
批注[43]:郑苏贤:深深情谊,真情与共,常思忆,盼相聚会有期!
七、网上教研,拓宽学习和交流的时空
难忘而又收获丰富的二十天跟岗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于学员们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是开始。
为了让学员们的学习和交流得到延伸,更为了学员们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持续发展,工作室把教研的学习、课题的研讨、专业技术的提升等等,安排在每周一上午进行网上教研。为了加强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每次的网上教研,郑贤老师都会根据工作室的工作计划以及学员们反映的问题,事前在网上发布教研的主题及具体内容。网上教研,极大地推进了工作室的工作以及解决学员们在教研和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拓宽了教研和探讨的空间和时间。尤其是对于问题的讨论、争辩,更见其好处,多方的即时发表意见,即时交流,充分体现了网络教研的省时高效。此外,对于有事不能参加教研的老师来说,可以通过事后补看教研记录,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样也起到了参与教研的作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郑贤教师工作室将秉承工作室的理念“承师道,行名范,启真知”,继续成为本省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成长的幸福之室,为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撑起一片充满希望与理想的天空,让老师们的教育人生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