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凝聚理想 学习升华人生——“郑贤教师工作室”成立一周年回顾
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郑贤教师工作室”从2010年6月9日成立至今,不知不觉已走过了一年。有了工作室的这一培训平台,我们凝聚了一帮致力于教育的青年才俊,在这里,我们共同描绘教育的理想与未来,还收获了教育人之间的真情,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这里,我们更新了教育理念,增长了教学技艺,提高了科研能力。“真情凝聚理想,学习升华人生”,这就是“郑贤教师工作室”一年工作的真实写照。
一、工作态度
1.强烈的责任感源于崇高的使命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建立的宗旨是:推进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打造中小学名师品牌。
为此,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的郑贤老师对工作室的工作以及主持人本身的职责提出了自我要求:(1)要在师德方面率先垂范,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员提升学识水平和师德修养。(2)承担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要使工作室真正成为骨干教师成长的摇篮。(3)负责指导学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引导学员专业提升。(4)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提高学员科研能力。(5)发挥名师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学员教师专业成长。(6)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为学校和本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献言献策。
一年来,工作室的工作实践以及工作成效,学员们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工作室在区域所产生的影响和获得的赞誉,是与郑贤老师全身心致力于工作室的工作密不可分的。
2.无私的奉献源于对教育的挚爱
在学员参加省级骨干教师的四个阶段的培训中,郑贤老师为学员的成长倾注了无限的心血和无尽的爱。尤其是在学员跟岗学习阶段里,可以用“夜以继日、废寝忘餐”来形容郑贤老师的工作。
二十天的跟岗学习,郑贤老师带领十一名来自全省各个地区的学员在教育教学领域里“摸爬滚打”——备课、听课、评课、与每一个学员进行谈心,给每一个学员的今后发展提出了意见、指引发展的方向。
透过学员博客里的文章,就可以看到在跟岗学习阶段中工作室的工作状态:
曾记得,一天听6节课,华灯已上、饥肠辘辘的我们还在评课交流;还记得,大家一起在外校听课、评课,唯恐耽误了晚上听刘良华教授的讲座,我们都要“打的”赶归;更记得,进行课题研讨,为明确课题开展的方向,我们唇枪舌剑、热烈争辩至夜幕降临……
这是一种怎样的“疯狂”工作,用郑贤老师曾对徒弟们的一句戏言“对不起,我仿佛是在‘摧残’你们。”可略见一斑。
郑贤老师对工作的全力倾注,对学员们成长的倾心倾力,无不透露出她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青年一代教师快速健康成长的殷切渴望。
二、基本建设
“郑贤名师工作室”工作的开展、所取得的进步及成果,皆是有省、市、区有关部门和学校的支持、指导和帮助!
1.硬件方面
在经费方面,省教育厅拨了一万元,海珠区教育局拨了两万元。虽然钱不多,但在有限的教育经费里拿出来办一个工作室,可见上级是多么重视。
在工作室建立和设备配置方面,学校为工作室提供了一个宽敞、明亮的独立办公室以及办公设备,电脑、打印机、电话、网络,等等。学校积极支持工作室的工作,把工作室的岗位职责纳入了教学管理,适当地减少了郑贤老师的日常教学和一般性的教务工作,为郑贤老师能够全力投入工作室的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软件方面
工作室每一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得力于省教育厅对工作室主持人的培训和指导,尤其还为主持人聘请了导师,这为主持人思想觉悟、理论水平的提升以及工作能力的提高,给予了极大的指导和帮助。
海珠区教育局和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对工作室的工作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海珠区教育局中小教科何耀光科长、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刘建中副主任参加了“主持人与学员见面会”,在会上何科长代表海珠区教育局对跟岗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单介绍了海珠区教育的情况,还给每位学员赠送了一本介绍海珠区风情、人文以及发展的精美的书。海珠区教育局李明汉副局长、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刘建中副主任参加了工作室“‘快乐打字’小学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论证会,并且在会议上给了课题研究的指导和支持。
工作室根据省教育厅对工作室工作开展的要求,制订了工作室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三、承担任务
郑贤老师积极参与了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骨干学员培训的全过程,为学员顺利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
1.更新教育理念,分享教育理想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水平,首先是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觉悟。
在学员跟岗学习期间,郑贤老师为大家请来了刘良华教授做讲座。刘教授题为《跟岗学习的艰难与欢乐——听课评课与课题开展行动研究》的讲座,深入浅出、精彩幽默,给正在跟岗学习的学员和工作室的成员送来了一场精神的美餐。这从学员和成员写的一篇篇聆听报告有感,如袁飞华老师的《一场思想的夜宴》、叶仕楼老师的《一个人的才华与“长相”总是成反比》、简岳源老师的《一个老师必听的讲座》、范海晖老师的《思想的引领者》、邹红毅老师的《做一个有精神的人》、阮铭健老师的《聆听刘良华教授讲座有感》等等,就可见大家的收获是丰硕的,受益是巨大的,启发是深刻的。学员们纷纷表示听过这次讲座后,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注意学习的方式,要珍惜这次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以更好更快地让自己成长起来,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在学员集中学习和跟岗学习的两个阶段,郑贤老师也为学员举行了讲座,讲座的主题涉及“教师专业化成长”、“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有效的策略”等。听完郑贤老师的讲座,大家除了对郑贤老师在教育教学的执着和取得的成绩十分敬佩之外,更多的是对本学科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例如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特点,课堂的有效教学重在“精讲多练”、课堂的有效管理重在“良好习惯的养成”,等等。
2.同台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能力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跟岗学习的阶段,郑贤老师安排了大量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工作室的每一个学员和成员,都要上课、听课、评课,用郑贤老师的话说:“只有经历不断的‘磨课’,才有切身的体会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真正提高。”
(1)充满魅力的名师课堂
在跟岗学习的第二天,郑贤老师率先为学员和成员上了两节课。一节是三年级的《数字键3、4、7、8打字学习》,另一节是五年级的《我的理想课程表——表格制作》。郑贤老师的课带给了学员和成员如沐春风、耳目一新的感受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教学智慧和人文魅力,学员们为郑贤老师的课加上的注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精彩纷呈的成员献艺
在跟岗学习阶段,工作室安排了所有的成员都上课,使大家有更多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机会。
成员中有的是经验丰富的骨干老师,有的是初涉教坛的新秀,有的是教高年级,有的是教中、低年级。八位老师的课,可谓各有特色,精彩纷呈。范海晖老师的课是“简明清晰,环环相扣”、阮铭健老师的课是“注重细节,成就一切”、黄志锦老师的课是“创设情境,课堂活跃”、张菊红老师的课是“亲切自然,润物无声”、简岳源老师的课是“激趣设疑、巧妙铺垫”、文卫老师的课是“激发兴趣,充满探究”、陈淑华老师的课是“充满灵动,富于创新”、邹红毅老师的课是“从容缜密,调控自如”。
成员们的课,展示了他们不同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的学员都写下了一篇篇精彩的听课感。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摘录,但授课老师课中的精彩,犹如一粒粒闪闪发亮的珍珠,照亮了他们的教学之路,将陪伴他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探索前行。
(3)大放异彩的学员“磨课”
在跟岗学习的第二、三周,在听了郑贤老师的两节课和成员们的课后,就是学员们上课,对于每一个成员、学员的上课,课后郑贤老师都给予了一针见血的评价。课上得好的地方,郑贤老师不会吝惜赞美之词,但有待改进的地方,她也绝不留情。由于篇幅所限,不能把郑贤老师为学员们的评课一一道来,但两周高强度的、不停的听课、上课、评课、集体备课、教研讨论,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学员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学员们更娴熟地运用教学设备,更自如地掌控课堂教学,更精彩地演绎教学手段,展示出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机智。
在这里,引用学员甘耀明老师的课后反思,可见学员们在“磨课”后的收获。
甘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谈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新知学习的探索和示范演练,这对学生是一个莫大的鞭策和鼓励。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量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这才是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从学生设计“亚运吉祥物”的汇报,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所填充的吉祥物色彩鲜明、有个性和有特色,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和对切合现实主题的兴趣。
从学生的收获来看,让我们深感: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定要贴合生活实际,所选择的主题要学生感兴趣,并且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出发,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这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多注重一些细节,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效果就更好;在一些重难点的地方,多一些反复操练,效果则更佳。
3.开展课题研究,引领发展空间
教师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习,应建立在教学与教研的共同基础上才能有生命力。作为工作室,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引领工作室学员进行教学研究。在这一方面,作为主持人的郑贤老师是早有计划,胸有成竹。
在工作室成立之时,郑老师申请了一个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小学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快乐打字的行动研究”,在学员跟岗学习的二十天中,就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方式、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工作举行了三次的研讨会,并将所有的学员与成员都纳入该课题的研究人员中。在学员跟岗学习结束后,一直到现在,工作室在郑贤老师的带领下,坚持了每周一次的网上教研,使课题的研究持续进行、不断深化。
在课题研究的开始,大家对课题“小学信息技术技能——快乐打字的实验研究”是迷茫的,不知道为何要把看似简单容易、机械式的电脑打字进行立项研究,对于打字技能在小学生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所处的重要位置不明确。通过对省内不同地方的三、四、五、六年级共2595位学生进行“打字调查表”的问卷调查,以及进行了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方面的学习,如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法、建构主义理论、快乐学习的心理学依据,等等,更有每周一次的网络交流、研讨、碰撞,使学员和成员对课题的研究达成了共识,明确了“小学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中英文打字”是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重中之重,熟练掌握中英文打字,既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其他技能的基础,又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必要能力。通过多次的课题研讨,使我们抓住了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就是如何把单调的、枯燥的、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小学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中英文打字”教学,变成学生乐学的、富有成功感和自豪感的、教学效果显著的中英文打字教学。
课题的推进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已有了很大的突破,经过18次的网上研讨以及对课题共十三节研讨课及课件的三易其稿、修改,已基本完成了十三课“快乐打字”课件脚本的编写。在2011年6月9日将会举行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内容是对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出一节“快乐打字”的研讨课,届时将继续请该课题开题论证的省、市四位专家给予指导,并请区内的信息技术老师进行听课交流。
4.阅读教育名著,启迪心灵智慧
跟岗学习的日子,郑贤老师布置学员的读书内容:一是必读书《爱的教育》,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者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意识,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育人教书者。爱的教育就是一种意识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儿童。”高尔基曾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为此,郑贤老师选择了《爱的教育》为跟岗学习期间的必读书目,并给每一位学员和成员赠送了这本书。
看过学员和成员写的读后感,如简岳源老师写的《爱的真谛》、范海晖老师写的《化解困惑,豁然开朗》、钟雪梅老师写的《人生因爱而美丽》、甘耀明老师写的《心灵的启迪》、林田桂老师写的《初读〈爱的教育〉》、刘静老师写的《品味〈爱的教育〉》、黄伟恒老师写的《爱的思考》、张菊红老师写的《再读〈爱的教育〉》,等等,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对教育这一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得到提升,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解读。
正如简岳源老师在他的《爱的教育》读后感中所道:“总的来说,读完《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从中收获很多很多,无论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一名家长,我都明白爱是我们做人的根本,爱我们的学生,爱我们的孩子,爱我们周围的人,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它启迪我们不但要学会爱,还要学会怎样爱,怎样让我们的爱处处闪烁教育的智慧和光辉,这是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时刻反思和提升的一种教育意识和教育思想。”
在学员结业典礼上,郑贤老师再度送给每一位学员和成员一本经典的哲学名著《沉思录》,她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
一始一终,前后两度赠书,从《爱的教育》到《沉思录》,从教育经典到人生经典,从做事到做人,从学到思,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的郑贤老师可谓是用心良苦。
批注[32]:李国霖:能否带好一个教师团队,又是“名师”重要的标志。郑贤工作室以培养“大爱”入手,引导学员懂得思考、学会思考,这“两手”是抓到了根本。
5.建立深厚情谊,一起快乐共赢
在难忘的跟岗学习中,学员们写下如下一些感怀:
“在广州亚运开幕的前夕,我们一起去为成为广州亚运会火炬手的郑贤老师加油助威;在跟岗学习完成结束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一起唱歌,一起狂欢……”
“在结业答辩的日子,郑贤老师陪伴着学员们一起度过:晚上在网上指导学员结业论文的修改和成果汇报的撰写;在临别之夜,与学员促膝谈心,展望未来……”
见识在游学中增广,情谊在交流中加深。正如学员刘静老师在博客日志所说:“在我们集训、跟岗、结业的日子里,师傅与我们一起,同甘共苦,我们互相帮助,互相勉励,情同手足。我们的收获是丰盛的,不仅收获了学识,更有友情。‘一起游学,快乐共赢’这是我们参加这次省级培训的最大收获。”
6.辛劳里伴随欢歌,艰苦中收获硕果
在学员参加省级培训的这一年,工作室的工作是忙碌而又艰苦的。为了学员能顺利完成省级培训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工作室主持人郑贤老师和学员一起并肩奋斗,为了修改学员的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和教学风格,郑贤老师常常都要熬更抵夜。学员们每篇的文章无不凝聚着郑贤老师的心血,她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对教育奉献的精神无不深深打动和激励着学员和成员。
这一年,在工作室全体人员的刻苦努力下,工作室的收获是丰富的。(1)撰写文章:主持人和学员共撰写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文章有297篇。其中,省教育厅组织的“我的教学风格”案例征集有7人提交了案例;撰写的文章有29篇被广东省教师工作室转载,郑贤教师工作室博客多次被广东省教师工作室评为“教师工作室博客之星”;撰写的论文有19篇,其中有3篇获得结业论文答辩优秀论文、2篇获市一等奖和1篇获区二等奖。(2)上公开课:主持人和学员一共上了29节公开课,其中市公开课4节、区公开课8节、跟岗学习阶段公开课21节。(3)教学设计和课件获奖:有2篇教学设计获市级一等奖和1个教学课件获区二等奖。(4)参赛课获奖:获得优质课评比市级一等奖3节、二等奖1节、区级一等奖1节。(5)辅导学生参赛获奖:辅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市、区一、二、三等奖的有39人。(6)课题立项: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小学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快乐打字的行动研究”,工作室全体人员参加了由专家主持的开题论证会以及课题每一阶段的研讨,并定于2011年6月9日进行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内容有“课题研究的进展”以及“研讨课”。(7)举行讲座:发挥特级教师和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郑贤老师应邀进行了8次的讲座,在华师的专题讲座有3次,分别是给省级校长培训班、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华师农硕班讲了题为“我的成长之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学困生的教育策略”;还在广州大学、深圳光明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海珠区南武实验小学、海珠区聚德东路小学、海珠区东风第二小学做了题为“人生因追求而美丽”、“教师专业化成长”、“班主任工作策略”等讲座。(8)自编成书:在跟岗学习的日子,收获是丰盛的,友情是难忘的,郑贤老师提议“把这段共同度过的日子以书的形式记载下来”,她的提议得到了工作室学员和成员的响应。在郑贤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把跟岗学习总共撰写的一百一十多篇的教学反思、听评课心得、听讲座感想、读书体会等等,夜以继日用了三天时间,分工进行改稿、集稿、统稿、校对、美编、自印、做封面,装订等等,最后在跟岗学习的总结会暨课题开题会上,向到会的领导、专家呈现了十万余字的《教师的访学与游学》的自编书。
批注[33]:汪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付出才有收获,有非一般的勤奋,才有非一般的成就!
四、特色创建
“梅花香自苦寒来”,“郑贤名师工作室”能够圆满顺利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优秀的成绩,是工作室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克服多种困难,依托网络优势,采用教研引领,优化各种资源,不断在科研方面及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共同推进取得的。
1.网上教研,推进课题研究持续开展
对于提高学员的教师专业发展,集训、跟岗学习这是一个阶段,也只是开始。为了让学员们的学习和交流得到延续,更为了学员们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持续发展,工作室把教研的学习、课题的研讨、专业技术的提升等等,安排在每周一上午进行网上教研。
网上教研,从跟岗学习到现在,工作室已经进行了23次。每次的网上教研,为了加强教研活动的有效性,郑贤老师都会根据工作室的工作计划以及学员们反映的问题,事前在网上发布教研的主题及具体内容。网上教研,极大地推进了工作室的工作以及解决学员们在教研和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
例如,工作室的科研课题“小学信息技术技能——快乐打字的实验研究”就是依托网上教研才得以深化和发展,就课题的推进就进行了18次网上交流。大家从课题研究开始时的迷茫,到课题开展过程中遇到诸多的问题和分歧,再到现在已达成共识,这是一个不断思辨、讨论、碰撞、推进、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网上教研带来的强大优势,它打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拓宽了教研和探讨的空间和时间。尤其是对于问题的讨论、争辩,更见其好处,多方的即时发表意见,即时交流,充分体现了网络教研的省时高效。此外,对于有事不能参加教研的老师来说,可以通过事后补看教研记录,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样也起到了参与课题研究的作用。
2.远程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作为信息技术的老师更是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更新,这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得到不断提升,为此郑贤老师提出了工作室开展远程学习的想法。学习的内容既有计划内的,也有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已开展远程学习的内容有:photoshop、coreldraw、快盘等软件。下一阶段的远程学习将是针对课题自我开发的“快乐打字”课件,进行课件制作的程序学习。
为发挥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优势和作用,授课者首先是从工作室的老师中挑选或自荐,通过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这样的一个平台,促进老师们的技术技能提高。
我们相信,工作室开展的远程学习,对于提高老师专业技术水平一定能发挥出重要作用。工作室的全体人员都在为实现郑贤老师多次倡导的“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绝活’”而努力!
回首一年来“郑贤名师工作室”的开展情况,我们感慨万千,从组建本室到承担任务的期间,既有鼓励也有鞭策,既有喜也有忧,既有笑也有泪,既收获了累累的硕果,也积淀着深深的师徒情谊,在这个工作平台上,真正起到了引领与辐射的效果,起到了带动与推动的作用,成为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重要基地。今后,秉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工作室将甘当绿叶,继续成为本省、市、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沃土,让更多的教师高高兴兴地进来,充满信心地出去,为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撑起一片充满希望与理想的天空,让老师们的教育人生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