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绽放风采
听不同学科的课,我收获了不同的惊喜。
听语文课,让我知道教学语言的优美,能吸引孩子们的眼光和调动孩子们的情感;听数学课,教学语言的精炼和分析的细密,培养了孩子们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听英语课,教师的能歌善舞,给孩子们营造了一种真情实感的表达环境;听美术课,让我知道孩子们可以把美术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电脑作品的制作中,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以致用;听科学课,启发孩子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的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教学是如此相通,值得借鉴。
我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听课学习中不断提升,也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中得到升华。我重视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每一节课后,我已习惯当即对本课进行反思记录,记下上课的亮点,更标注上课的不足和遗憾,所做的这些记录是我备下一节课的基础。
批注[19]:梁永辉:其实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听其他学科的课,发掘其中的亮点,往往能产生新的教学灵感。
虚心求学、善于反思、刻苦钻研,使我从一个不懂上课的新手迅速地成长为教坛新秀。从教的第3年,我就开始上市里的公开课,在第4年即1996年,我的教学设计《如何砌积木——过程的调用》获得了广东省中小学计算机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之后,我曾多次在省、市优质课、现场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还成为了本学科广州市编《信息技术》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者之一。
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我的教学风格,归结起来就是“亲和与激情”。我通过教态、教学语言、语调、手势以及课件等就能轻易地抓住孩子们的心,让他们追随着我在计算机的世界里遨游,共同探究真理,获取知识。
批注[20]:李国霖:稳定而高效的教学风格,是名师的必备条件。
很多老师听过我的课,他们不约而同认为我上课的特色是充满激情和亲和力,孩子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涨的上课热情和求知探究的欲望。下面是我的徒弟袁飞华老师听了我课后所谈的感受:
批注[21]:郑苏贤:博采众长,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亮丽教学生涯。
师傅的课以前是只见其声,未见其课,今天第一次一下子听了两节课,感觉是捡到了一个大便宜。郑老师说第一节课是原汁原味的随堂课,第二节课是准备了的课,其实我更喜欢第一种,平常之中见真功。师傅上的两节课给我很大的触动,我的听课感觉是郑老师是一个“偷懒”的高手,我总结了一下,有下面四懒。
第一,信息课上课不去带学生,上课时对教学秩序不多去组织,下课后所有的电脑室整理由学生自己完成,此一懒也。
第二,上课只讲十至十三四分钟,其他时间全是学生自己在捣鼓,最多单独辅导三四个学生,此大懒也。
第三,《制作表格——我的理想课程表》一课中明明是怎样制作表格,但在制作前和制作后却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去让学生讲述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课程,此奇懒也。
第四,上课中学生的完成任务情况是由学生自己填写的,在一节课中复习上节课和交代下节课学习任务的时间不算短,为下节课偷懒又作了铺垫。
细细品味郑老师的“懒”,让我豁然开朗:懒是一种艺术,懒是一门学问,懒是一种智慧!其实这是两节何其精彩、何其丰富、是多么激扬生命的两节课呀!
课堂的精彩还体现在这两节课的人文魅力。当郑老师亲切地搂住积极回答的孩子的时候,我想到母亲对孩子的浓浓爱意;当郑老师用“完成任务后到讲台桌的光荣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一个“煞费苦心”的细节时(激励了学得快的孩子又不伤后进孩子的自尊,又让自己及时了解学习情况考核),我想到心理分析师,了解每一个咨询者;当郑老师用游戏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的时候,我想到一个高明的演讲者,总是吊起听众的好奇心;当郑老师让学生讲述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课程,而孩子们骄傲而得意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我想到了有造诣的音乐家,心灵音乐家,用纤纤的手指弹拔起孩子们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师傅的“奇懒”让他们在信息课里超越了冰冷的机器、枯燥乏味的练习,在心灵的舞台上自由飞翔!
郑老师的课不是单独的一节课,课与课之间是有传承的,这节课既是承上也是启下的,上《制作表格——我的理想课程表》这一课时,用一部分的时间讲解了行、列、单元格的概念,就为下节课的《数据处理》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由此,我想到了:人类的一切科学发展都是人类“偷懒”的结果。飞机汽车是人类对走的偷懒,机器是人类对重复工作的偷懒,电脑是人类对思考的偷懒……而教学中的最高艺术是教者如何学会“偷懒”,用自己的“偷懒”换取习者的“偷懒”,让社会在人类的“偷懒”中不断前行。
批注[22]:牛建国:哈哈,“名师出高徒”。对“懒”的体会和感悟,道尽优秀老师之特质:有了台下的经年苦功,才有台上的趣味轻松,即所谓“功夫在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