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六年,想学生六十年——记我心中的郑贤老师
简岳源
郑贤老师是我的恩师,更是我心中崇拜的偶像。她没有高大个子,却有着高尚情操;她没有架子,却有才华;她没有霸气,却有爱心。尤其是她在教学上的挥洒自如和高招妙举总令我惊叹不已,更敬佩她为人师的道德风采。作为她的弟子,我们都亲切地叫她一声“师傅”。
从教不到十年,郑老师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继后又陆续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首批名教师”、“广州市优秀专家”、“国培专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并且还曾在全国十大晚报的《羊城晚报》开“名师心语”专栏,她总是不断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不了解郑老师的人可能感到不可思议,但和她相识的人都心甘佩服,郑老师获得如此多的殊荣是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在当今社会追求功利的人不少,而郑老师却甘做“绿叶”,为学生、为徒弟愿作“梯子”,将自己的知识和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例如:学生要参加各类电脑作品制作比赛,她常常废寝忘食,牺牲休息时间,忙于培训学生;徒弟要上公开课或比赛课,她更是通宵达旦地帮助修改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等。她总是把学生和徒弟的任务扛在自己的肩上,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尽快成才,对每一位她所栽培的弟子都殷切地说:“希望你能‘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多么伟大的师爱啊,正是这种教育的真谛见证她的成功。
说到郑老师是怎样全心全意培养学生的,其他方面不说,仅从她的课堂教学便可以找到答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值得拍案称赞的亮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陶行知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郑老师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无论哪一方面、哪一个步骤都要求学生达到规范。当我第一次听郑老师的课时,就特别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上郑老师课的学生确实是与众不同,学生从上课一直到下课,都是非常配合郑老师的教学,尤其是一些常规的做法更令人称道。如:学生的课前准备、上课过程的认真聆听、使用电脑操作的习惯、发言的完整、以及课后桌椅鼠标键盘的整齐摆放等,一切都是那么有序和规范。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没有学生讲废话、搞小动作或做与本课内容无关的事情。听完郑老师的课后,给我最大的领悟就是对学生上课的行为要规范,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在班级教学中,学生学习水平存在差异,怎样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是任课老师常常面对的最大问题。郑老师在这一方面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例如:在上打字练习课时,学困生由于打字太慢,常受到小组同伴的冷落,而郑老师对待学困生则是极具耐心和给予更多的关爱。她把班上的学困生安排在靠近讲台前面的中间座位,成为一个“特惠小组”,便于了解他们在课堂中学习的动态,以及时给予帮助。当他们有一小点的进步,就立即鼓励他们,让他们树立自信,提高学习的兴趣。就这样,学困生不再是“困难户”了,在日后的学习中可能会变成“大富”。对待优秀生,郑老师为了让他们能学得更多、更好,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阶梯式练习,每完成一题,就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所以郑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总能脱颖而出,硕果累累。
三、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
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声嘶力竭地说个不停,几节课下来,经常抱怨太累了。从郑老师的课中,感觉教师在课堂上主讲的时间并不多,花的力气并不大,但学生却把该学的知识学到手,达到学生学得牢固,教师教得轻松的境界。如何促使教学双方能如此愉悦和轻松呢?郑老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上,凡是学生能通过思考回答的问题,郑教师不说,会启发学生表达;凡是学生能通过操作获取的新知,郑教师不示范,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上,因势利导地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让学生多动脑,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法,这比起教师讲授更为深刻。把掌握知识技能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教师处在一个引导、点拨的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华所在。
四、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所肩负的重任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听过郑老师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郑老师很能利用教学的内容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创设能力发展的空间。郑老师所辅导的学生,制作出来的电脑作品,从作品的效果看,是五花八门、独具特色的。这是怎样创造出来呢?原来郑老师在教学上都给学生留有自己想象和创作的空间。如:以她所上的一节“制作表格”课例来说吧,课题设为“我的理想课程表”。郑老师只为学生点拨了表格制作的方法和谈了设置课程表的意义、作用和要求,并没有把一个完整的课程表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大胆地去思考、去创作。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等,设计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课程表。课程表制作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是怎样设计的,然后是教师和其他学生为每一幅作品作出点评,提出怎样完善的建议。就是这样,郑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给予学生广阔的想象和自由创作的空间,为此,从她学生那里都能看到许多与众不同、独具创意的作品。
郑老师对学生的培养、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的倾情,用她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教学生六年,想学生六十年”这是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