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管闭合不全
(一)颅裂
颅裂(craniumbifidum)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前者指神经管前孔发育障碍,皆合并脑组织完全或大部缺如,称为无脑畸形,多在出生时或胚胎期死亡,不需影像学检查即可诊断,不列入颅裂范围;通常意义上的颅裂是不完全性,为神经管头端某段发育障碍形成的先天性局限颅骨缺损,常合并脑膨出。
1.病理基础 依有否颅内结构疝出,分为隐性和显性颅裂。隐性很少见,一般颅裂居于中线部,从鼻根到枕骨,少数可沿任何一颅缝发展。根据颅骨缺损部位将颅裂分成颅盖组和颅底组,前者占绝大多数,其中因枕部闭合最晚而最多见,颅底部仅占10%。颅内骨缺损的面积由数平方毫米至数平方厘米等。
2.临床表现 隐性颅裂的颅骨缺损很少,常无症状和体征,有的可见局部皮肤凹陷并有搏动,或并发皮样囊肿或皮毛窦;显性颅裂一般在出生即可颅外局限肿块,依疝内容不同,肿块的质感、搏动性、张力等特性有所不同。一般临床可作诊断,但颅底组表现潜隐,诊断较难。
3.CT表现 CT可显示颅骨缺损的大小与形态。
(二)脑膨出
在颅骨和硬脑膜缺损的基础上出现颅内结构的疝出称为脑膨出(cephaloceles),如果疝出的内容只包含软脑膜和脑脊液称为脑膜膨出(meningocele),如果疝出的内容包含软脑膜、脑脊液和脑组织称为脑膜脑膨出(meningoencephaloceles)。上述各类膨出均可由先天发育异常而形成,总体发病率为0.01%~0.03%。根据地域、性别及种族不同,脑膨出好发在颅骨的不同部位,如枕部、顶部、额骨筛窦部、鼻部等。脑膨出好发于中线,可伴有其他先天发育异常。
1.临床表现 颅盖组的脑膨出临床易诊断,依其透光性有可能分辨疝内容;颅底组则临床症状潜隐,多以眶、鼻、咽部肿块或相应症状就诊,如鼻根部肿块、两眼距增宽或鼻咽腔肿块致呼吸、吞咽困难等。
2.病理基础 发生较早的神经管前孔闭合不全,表现严重如裂枕颅脑畸形、颅脑畸形、无脑畸形;发生较晚的神经管头端某段闭合不全,表现较轻如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膨出的脑组织可正常或有皮质萎缩。膨出多位于正中线,以枕部最多见约占70%,顶部、额上部和颅底部各占10%左右。依疝出内容分四型:Ⅰ型,脑膜膨出,疝囊为硬膜和蛛网膜,疝内容为脑脊液;Ⅱ型,脑膜脑膨出,疝出物为脑实质和脑膜;Ⅲ型,脑室脑膨出,除Ⅱ型的疝出物外还有脑室结构;Ⅳ型,囊性脑膜脑膨出,指Ⅱ、Ⅲ型脑膨出伴脑脊液囊腔。
3.CT表现 可显示颅骨缺损的大小与形态。膨出的包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基底部可宽可窄,其内容物可为脑脊液密度,也可为脑组织密度,脑室可牵拉变形、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