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介入治疗
1.适应证
(1)四肢血管局灶性损伤,非完全性横断,导丝能经过损伤处,远端有流出道。
(2)四肢创伤引发的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形成。
(3)骨盆骨折大出血。
(4)四肢动脉损伤外科修补术后吻合口狭窄。
2.禁忌证
(1)动脉离断性损伤。
(2)管损伤处临近重要分支动脉(如临近椎动脉的锁骨下动脉损伤)。
3.术前准备和器械选择
(1)术前应用镇静、止痛剂。因为外伤患者往往伴有剧烈疼痛或情绪反应激烈,采取镇静、止痛措施,让患者安静下来,有利于介入治疗。
(2)常规行血常规、凝血常规检查。
(3)根据X线、CT或B超等影像资料,判断可能出血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以便于首先插管至出血的血管。
(4)术前谈话。将手术的重要性、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详细向患者家属讲明,在患者或家属同意后方能进行手术治疗。
(5)器械准备。导管、导丝、栓塞剂、覆膜支架、手术包和心电监护等。同时开放静脉通道,以便输液、输血等急救。
4.操作步骤 对于急性出血,因大量失血或血肿压迫可使动脉搏动消失,穿刺定位困难,可做盲穿。血管损伤的造影表现为损伤部位对比剂外溢、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和血流中断等。
对于骨盆外伤引起的出血,应先在腹主动脉分叉处造影,从整体上了解盆腔动脉的情况,再选择性进入髂内动脉及其分支,行二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和血供情况;对于局部出血应将超选择性插管置入出血动脉再行栓塞。骨盆外伤的广泛出血,可将导管置于髂内动脉主干,释放栓塞剂。栓塞后损伤血管处无明显对比剂外溢,扩容升压后生命体征稳定,表示栓塞成功。
对于假性动脉瘤,瘤腔和破裂口较小可采用经导管瘤内填塞术治疗,多采用不锈钢圈或电解可脱离铂金圈作为填塞材料;若阻断载瘤动脉不至于对远端器官造成严重缺血性损害时,可考虑行动脉瘤两端动脉干栓塞术;覆膜支架置入可将瘤腔与血管隔离(图3-16)。
图3-16 外伤性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患者,女,86岁,有股动脉穿刺史(冠状动脉造影),右股动脉造影显示股浅动脉起始端股动脉-股静脉瘘(A);放置覆膜支架Wallgraft8mm×20mm后造影显示动静脉瘘封闭(B)
5.术后处理
(1)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监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
(2)补液、输血(根据血常规情况决定)、止血、抗感染、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加强支持和对症等治疗。
(3)治疗外伤所引起的骨折、脏器损害等。
6.并发症及处理
(1)栓塞后再出血:有少数患者栓塞后出血停止,但术后又出现大出血,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①栓塞了主要出血动脉,而一些小分支出血未注意到,术后随着血压平稳,小分支出血成主要问题。②栓塞剂再通,因为明胶海绵颗粒可以被吸收,血管再通,一般在2周左右,这种情况较少见。③在多发骨折患者,栓塞止血后,在搬动过程中,骨折端再次损伤血管,又出现大出血。
(2)栓塞后再次出血,仍然可以使用介入栓塞止血。对于较大的动脉出血,可以考虑使用弹簧圈栓塞,血管不容易再通;患者术后运送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搬动动作要轻柔,以免再次大出血。
(3)穿刺部位血肿:是穿刺和插管最常引起的并发症,特别是大出血的患者;少数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更容易出现,要加以重视。血肿不大时往往可以自行吸收,对患者影响不大。但血肿早期不要热敷,以免促进渗血,待术后24~48h后才可热敷。
(4)血管痉挛:是血管介入治疗中较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肢体疼痛、缺血、麻木、皮肤苍白。主要是导管进出刺激动脉引起,这种并发症能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如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动脉内血栓形成,继而造成肢体坏死。一旦发现立即采用2%利多卡因或罂粟碱30mg动脉注射,多可缓解。
7.疗效评价 四肢血管损伤的患者全身情况往往较差,传统外科开放手术进行血管修复重建需在全麻下进行。术中如何迅速解剖出损伤血管并完成止血、修复,对血管外科医生而言仍是巨大挑战。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血管损伤的传统开放手术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被腔内修复手术所取代。实践证明,腔内修复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大大提高了血管损伤的救治成功率,但仍需严格遵循相应的适应症以确保介入手术安全有效。对于未成年患者、血管内径较细以及跨关节处血管损伤,选用覆膜支架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