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CT表现

四、CT表现

早期CT表现为梗死区密度减低,灰白质交界消失,24h后,大部分病例可见一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灶,无或有轻微占位效应,脑沟消失,中线结构移位,脑水肿涉及灰质和白质。一般情况下,梗死部位与闭塞动脉分布区一致,但栓塞性梗死可形成多支大小不等的动脉闭塞,呈多发病灶,有时连成一片,很难以某一动脉闭塞来解释。在缺血性脑梗死发生2~15d期间,梗死灶密度降低更明显,且逐渐均匀一致,边界更加清楚,此时组织坏死和细胞水肿达到高峰,根据梗死大小与程度不同,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梗死后第2~3周,低密度区变为模糊不清,呈等密度改变,称为“模糊效应”,主要由于梗死灶内大量毛细血管增生、侧支循环形成和局部充血引起。3周后,梗死灶再次变为低密度区,坏死组织被巨噬细胞吞噬、移除,仅留下一囊腔。由于胶质增生,这一囊腔稍小于原有梗死灶,邻近侧脑室、脑沟、脑池扩大,皮质萎缩。增强后扫描对于诊断脑梗死有很重要的意义。一般在梗死后5~6d即可出现增强现象,持续1个月或更久。梗死区强化是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新生毛细血管和血液灌注过度所致。